“槐叶风清莺哺子”出自宋代汪莘的《春夏之交风雨弥间耳目所触即事十绝》,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uái yè fēng qīng yīng bǔ zi,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槐叶风清莺哺子”全诗:槐叶风清莺哺子,麦苗露湿雉寻媒。
道人不出方壶境,坐见天时去又来。
这首诗词是宋代诗人汪莘创作的《春夏之交风雨弥间耳目所触即事十绝》。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春夏之交,风雨交加,这种变幻莫测的气象深深地吸引着我的耳目。槐树的叶子在清风中摇曳,小莺喂养着它的雏鸟;麦苗上滴着露水,雉鸟在寻找伴侣。在这个宁静的时刻,我坐在房中,不离方壶的境界。静观天象的变化,它来了又去,仿佛在告诉我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夏交替时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意象的手法,展现了春夏之交的风雨变幻和自然界的生机勃发。诗人以一种寂静的姿态坐在方壶旁,静静地观察着天时的变化,感叹着光阴的流逝。这种静谧的场景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对于时光的思考。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夏之交的气息和自然界的变化。诗人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思索和对生命瞬息万变的感慨。读者在赏识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深思,进而引发自己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的反思。
chūn xià zhī jiāo fēng yǔ mí jiān ěr mù suǒ chù jí shì shí jué
春夏之交风雨弥间耳目所触即事十绝
huái yè fēng qīng yīng bǔ zi, mài miáo lù shī zhì xún méi.
槐叶风清莺哺子,麦苗露湿雉寻媒。
dào rén bù chū fāng hú jìng, zuò jiàn tiān shí qù yòu lái.
道人不出方壶境,坐见天时去又来。
拼音:huái yè fēng qīng yīng bǔ zi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汪莘关心国事。在《击鼓行》中,他描写击鼓之声彻天动地,“豺狼闻之脑门裂,狐鼠粉碎臭满穴”,表示了与恶势力斗争的愿望;在《游甘露寺》中写道“闻道昔时兵可用,未知今日意如何。伤心南渡英雄尽,屈指中原岁月疏”,对南宋当权者养兵不用、不图收复失地作了严厉的批评。汪莘的诗学李白,如《群玉堂即事》起四句:“蓬莱道山到者稀,忽随飙驾同来归。天横阆野望不尽,地绝瀛海如无依”,想象丰富,然而才力有所不及,往往落卢仝窠臼。他的诗风格多样,也不乏清新之作。如“好剪吴淞半江水,袖归三十六峰前”(《三月十九日过松江二绝》);“怪得湖边天色好,小舟争载夕阳归”(《晚晴即事》),喜借用前人成句或诗境而又能自出机杼,自然熨贴。
汪莘也善写词,自序中说他喜爱苏轼、朱敦儒、辛弃疾的词。《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他“所作稍近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