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期何处定”出自唐代孟郊的《分水岭别夜示从弟寂(一作示于孟叔)》,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ā qī hé chǔ dì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嘉期何处定”全诗:南中少平地,山水重叠生。
别泉万馀曲,迷舟独难行。
四际乱峰合,一眺千虑并。
潺湲冬夏冷,光彩昼夜明。
赏心难久胜,离肠忽自惊。
古木摇霁色,高风动秋声。
饮尔一樽酒,慰我百忧轻。
嘉期何处定,此晨堪寄情。
《分水岭别夜示从弟寂》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中少平地,山水重叠生。
别泉万馀曲,迷舟独难行。
四际乱峰合,一眺千虑并。
潺湲冬夏冷,光彩昼夜明。
赏心难久胜,离肠忽自惊。
古木摇霁色,高风动秋声。
饮尔一樽酒,慰我百忧轻。
嘉期何处定,此晨堪寄情。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分水岭上的夜晚场景。诗人身处南方的平地上,山水交错纵横,景色美丽。但是他与从弟分别后,船行泉水之间却迷失了方向,孤独难行。四周的群山交汇在一起,一眼望去,千种忧虑同时出现。泉水潺潺流淌,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都是寒冷的,光彩在白天和黑夜都是明亮的。然而,赏心悦目的景色难以持久,与亲人分别的忧伤又突然袭来。古老的树木在清晨中摇曳着霞光,高风吹动着秋天的声音。诗人饮下一杯酒,寄托着他百般忧愁的轻松。他不知道何时能再次与亲人相聚,这个美好的早晨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时刻。
赏析:
《分水岭别夜示从弟寂》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离别之苦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以山水景色为背景,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以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情感。
诗中的山水景色描绘生动,通过描写山水重叠、泉水迷舟、四周乱峰合等,展现了南方地区的自然美景。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色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如潺湲冬夏冷、光彩昼夜明等对比描写。这种景色与情感的交融,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感受。
诗人以离别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在美景中感到了孤独与迷茫,赏心悦目的景色也无法持久,离别的忧伤时时袭来。在这种情感的压抑下,诗人饮酒以慰藉自己的忧愁,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盼和希望。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离别的痛苦。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整首诗具有一种抒情的意境。诗人通过景色的变化和情感的交融,将离别的苦痛与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共鸣和感动。
总之,孟郊的《分水岭别夜示从弟寂》以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离别之苦与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使诗词充满了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整首诗具有一种抒情的意境,堪称唐代抒情诗的佳作。
fēn shuǐ lǐng bié yè shì cóng dì jì yī zuò shì yú mèng shū
分水岭别夜示从弟寂(一作示于孟叔)
nán zhōng shǎo píng dì, shān shuǐ chóng dié shēng.
南中少平地,山水重叠生。
bié quán wàn yú qū, mí zhōu dú nán xíng.
别泉万馀曲,迷舟独难行。
sì jì luàn fēng hé, yī tiào qiān lǜ bìng.
四际乱峰合,一眺千虑并。
chán yuán dōng xià lěng, guāng cǎi zhòu yè míng.
潺湲冬夏冷,光彩昼夜明。
shǎng xīn nán jiǔ shèng, lí cháng hū zì jīng.
赏心难久胜,离肠忽自惊。
gǔ mù yáo jì sè, gāo fēng dòng qiū shēng.
古木摇霁色,高风动秋声。
yǐn ěr yī zūn jiǔ, wèi wǒ bǎi yōu qīng.
饮尔一樽酒,慰我百忧轻。
jiā qī hé chǔ dìng, cǐ chén kān jì qíng.
嘉期何处定,此晨堪寄情。
拼音:jiā qī hé chǔ dìng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五径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唐朝时候,武康县出了个才子叫孟郊。这个孟郊出身微贱,但读书用功,方才出众。
一年冬天,有个钦差大臣来到武康县了解民情。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正当县太爷举杯说“请”,钦差大人点头应酬的辰光,身穿破烂绿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进来。县太爷一见很不高兴,眼珠一瞪喝道:“去去去,来了小叫花子,真扫雅兴。”
小孟郊气愤地顶了一句:“家贫人不平,离地三 尺有神仙。”
“唷!小叫花子,你甭狮子开大口,我倒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出,就在这里吃饭。若是对不出,我就判你个私闯公堂,打断你的狗腿。”钦差大臣阴阳怪气地说。
“请吧。”小孟郊一点也不害怕。这钦差大人自恃才高,又见对方是个小孩,便摇头晃脑地说:“小小青蛙穿绿衣”
小孟郊见这位钦差大臣身穿大红蟒袍,又见席桌上有一道烧螃蟹,略一沉思,对道:“大大螃蟹着红袍”
钦差一听,气得浑身象筛糠,但有话说在先,又不好发作,便对县官说:“给这小儿一个偏席,赏他口饭,看我再和他对。”
这老钦差三杯老酒落肚,又神气活现开了,他斜了一眼小孟郊,又阴阳怪气地说:“小小猫儿寻食吃”
小孟郊看着象馋狗啃骨头似的钦差大臣,又看着拍马溜须的县太爷,心想,你们这帮贪官污吏,便怒气冲冲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大臣、县太爷一听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们吃得正是救灾的银子呢,只好做贼心虚了。
中唐诗人孟郊、贾岛的合称。孟郊比贾岛大28岁,是贾岛的前辈诗人。但他们都是遭际不遇,官职卑微,一生穷困,一生苦吟。
孟郊“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送卢郎中汀》);贾岛“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相传他“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他们又都是韩愈的诗友。韩愈对他们的诗也都很赞赏,说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荐士》),贾岛诗“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但重视郊较过于岛。郊、岛二人偶有诗相投赠,在当时并不齐名。唐末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孟郊为“清奇僻苦主”,贾岛则为“清奇雅正”的升堂七人之一。宋代欧阳修始以两人并举,谓“孟郊、贾岛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气”(《书梅圣俞稿后》),苏轼有“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之论。二家诗“清奇”“悲愁”,造语刻炼,白描不用词藻,是共同之处。但孟郊诗以五古为主,不作律诗;贾岛诗以五律为主,古体较少;孟郊对社会生活观察较广,感情较深,有关心国事民生的作品;贾岛则生活较窄,对世事较冷淡,一味枯寂幽峭,情调凄黯,是不同之处。潘德舆以为“郊岛并称,岛非郊匹,人谓寒瘦,郊并不寒也”(《养一斋诗话》)。此论有代表性。但贾岛对后来的影响大于孟郊:晚唐五代被诗论家称为“贾岛时代”(闻一多《贾岛》),宋代“九僧”、“四灵”,明代“竟陵派”,清代“浙派”,学贾岛成为流派;学孟郊的只是个别的诗人。
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但孟郊所作,多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体,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擅长寓奇特于古拙,如韩愈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而韩愈的七言古体最具特色,气势雄放而怪奇瑰丽。他们的诗都很有力度,但韩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则是内敛的。他更多地学习了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传统,正如李翱所说,“郊为五言诗,自汉李都尉(陵)、苏属国(武)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因此,与大历、贞元诗人相比,他更接近汉、魏风骨;而与他之后的韩愈、李贺相比,则又较多地保留了大历、贞元诗风的痕迹。这并不是说孟郊只是一味模仿汉魏六朝诗风,在学习古代诗歌艺术的同时,他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超出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狭窄的题材范围。固然,他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针砭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有的则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与“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两相对照,《织妇辞》描写了织妇“如何织绔素,自着蓝缕衣”的反常现象。他写这种诗常有很深刻的心理体验,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之句,实非泛泛纪述民间疾苦者可比。应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孟郊还有一些诗描写了平凡的人伦之爱,如《结爱》写夫妻之爱,《杏殇》写父子之爱,《游子吟》写母子之爱,这些题材已经在很长时间内被诗人们忽视了。
其中《游子吟》是一首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小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艺术手法上,孟郊的诗歌中出现了大历、贞元诗歌所没有、在这以前也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即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所说的“钩章棘句,掏擢胃肾“式的险奇艰涩。这一方面与他刻意求工,精思苦吟有关,另一方面与他心情郁闷、情绪低沉有关。在《夜感自遣》中,他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苦苦地写诗,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寻求新词句,用过去诗中少见的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压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语言表现多带有冷涩、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从而尽可能把内心的愁哀刻划得入骨和惊耸人心,如:
老虫干铁鸣,惊兽孤玉咆(《秋怀十五首》之十二);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同上之五);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同上之二);
蜿蜒相缠掣,荦确亦回旋。黑草濯铁发,白苔浮冰钱(《石淙十首》之四);
劲飙刷幽视,怒水慑余湍(同上之十)。
在这些诗中,他精心选用了“剸”、“梳”、“印”、“刷”等令人感到透骨钻心的动词与“峭风”、“老虫”、“病骨”、“铁发”、“怒水”、“劲飙”、“黑草”、“冰钱”等感觉上属于暗、冷、枯、硬的意象相配,构成了一组组险怪、生硬、艰涩的句子,传达了他心中难言的愤懑愁苦。对于孟郊的诗风,历来的评价相去甚远。如韩愈、李翱固然对他褒扬有加,而后世如元好问却称之为“诗囚”(《论诗三十首》),苏轼更将其诗譬喻为外壳坚硬而嚼之无味的“空螯”(《读孟郊诗》)。但平心而论,孟郊诗的语言独创性是无可否认的。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谓其“能杀缚事实,与意义合,最难能之”,就是对他能以强有力的语言改造客观事物的形态以表现自我的心理表示赞赏,这确非易事。
当然,孟郊也有平易朴素、自然流畅的诗作,但这些诗作在当时并不太引人注目(尽管《游子吟》等诗在后世被广泛传诵),倒是上述风格的诗作,在内容上、语言上都显示了元和年间诗歌创作的新变化、新特点。好奇尚险的诗风在韩愈手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并蔚为风气。
孟郊谢世后不久邑人即立孟郊祠,它位于德清县武康镇春晖街与铁路交叉口往西10余米。
因晚唐兵乱不断而遭毁。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武康知县国材喜得进士舒岳祥祖传家藏的孟郊遗像后重建祠堂,奉祀孟郊,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毁于兵荒马乱。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迁回原址,改祠为寺设置山门,后又复为孟祠。日寇侵略中国时期,实行野蛮残酷的“三光政策”三次放火烧武康,城、郊夷为平地,孟祠四周的民房全部化为灰烬,但日寇因畏慑于孟郊的声名与神灵,对孟祠一不敢纵火,二不敢动物,使孟祠秋毫未损,奇迹般地幸存下来。文革“破四旧”时遭毁,我们如今所见到的孟祠,是在1998年经过第四次重建的。
走进祠内一尊金碧辉煌的塑像,高达3.2米,他就是孟郊。塑像上方的横联是“贞曜千秋”意思就是说东野先生的精神会流芳百世,竖联是“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
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没有律诗。艺术上不蹈袭陈言,或擅长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词藻,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钩章棘句,掐擢胃肾”(《墓志》),精思苦炼,雕刻其险;如韩愈所说“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
其中有的诗篇反映时代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生活、愤慨贫富不平,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
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虽然社会生活内容不同,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诗的特色。有些作品如《秋怀》等,则情调不免低沉;“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句,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狭窄的心情。
孟郊专写古诗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
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
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
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