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今日片帆城下去”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今日片帆城下去”出自唐代张继的《重经巴丘》,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īn rì piàn fān chéng xià qù,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今日片帆城下去”全诗

《重经巴丘》

今日片帆城下去

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
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
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
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赏析


中文译文:

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
曾经与李白一起畅饮欢聚,一起泛舟于碧波之上。
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
诗句随着青草四散落下,酒意也随着泛舟在洞庭湖上而散去。
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
生命如浮云一般聚散,往事已经模糊如梦一般。
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今日乘着小船离开城池,回首望秋风,泪水已经干涸。

诗意:

这首诗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描述了他和李白曾经一起畅饮欢聚、泛舟于洞庭湖上的场景,以及时间的流逝和往事的模糊。最后,他乘着小船离开城池,回首泪流满面。

赏析:

这首诗以“重经巴丘”为题,写出了作者与李白曾经在洞庭湖上畅饮欢聚的场景,以及时间的流逝和往事的模糊。作者通过写景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与情感融入其中,表达出对往事的思念和对时光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今日片帆城下去”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hòng jīng bā qiū
重经巴丘

xī nián gāo jiē lǐ yīng huān, rì fàn xiān zhōu zuì bì lán.
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
shī jù luàn suí qīng cǎo luò,
诗句乱随青草落,
jiǔ cháng jù zhú dòng tíng kuān.
酒肠俱逐洞庭宽。
fú shēng jù sàn yún xiāng sì, wǎng shì míng wēi mèng yì bān.
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
jīn rì piàn fān chéng xià qù, qiū fēng huí shǒu lèi lán gān.
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今日片帆城下去”平仄韵脚


拼音:jīn rì piàn fān chéng xià qù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仄韵) 去声六御

作者简介


张继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作者介绍


张继的介绍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现在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