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边莫唱西河”出自宋代张炎的《风入松(陈文卿酒边偶赋)》,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jiǔ biān mò chàng xī hé,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酒边莫唱西河”全诗:小窗晴碧飐帘波。
昼影舞飞梭。
惜春休问花多少,柳成阴、春已无多。
金字初寻小扇,铢衣早试轻罗。
园林未肯受清和。
人醉牡丹坡。
啸歌且尽平生事,问东风、毕竟如何。
燕子寻常巷陌,酒边莫唱西河。
《风入松(陈文卿酒边偶赋)》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炎。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微风吹进松林,小窗中晴朗的天空映照在波纹的窗帘上。阳光下,影子翩翩起舞,宛如织布的梭子。春天的美景让人感到惋惜,不禁想问花开了多少,柳树已经成荫,春天已经不再多了。初次发现金钱字样的小扇子,早已尝试过轻盈的罗衣。园林还不愿接受清新的和风。人们陶醉在牡丹坡上。高声歌唱着他们一生的故事,问东风,究竟如何吹拂着大地。燕子在常见的巷子和街道上飞舞,但在酒宴上,不要唱起西河的歌。
诗意:
《风入松(陈文卿酒边偶赋)》以写景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惋惜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诗中展现了春天的绚烂美景,诗人感叹花朵的繁盛和柳树的成荫,却也揭示了春天短暂的特点。诗人通过描绘园林中的景物和人们的欢乐情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诗人通过问东风的方式,探讨人生的真谛和命运的无常。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细致观察和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小窗晴碧飐帘波”表达了阳光透过窗帘映照在波纹上的景象,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另外,“园林未肯受清和”则展示了诗人对园林景观的期望,希望它们能够接纳清新的和风。
诗词中也融入了一些人生哲理和对命运的思考。诗人通过描写牡丹坡上的人们欢歌笑语的场景,寄寓了人们对美好时光和快乐的追求。而最后的“问东风、毕竟如何”,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总的来说,这首《风入松(陈文卿酒边偶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给人以美好和深刻的感受。
fēng rù sōng chén wén qīng jiǔ biān ǒu fù
风入松(陈文卿酒边偶赋)
xiǎo chuāng qíng bì zhǎn lián bō.
小窗晴碧飐帘波。
zhòu yǐng wǔ fēi suō.
昼影舞飞梭。
xī chūn xiū wèn huā duō shǎo, liǔ chéng yīn chūn yǐ wú duō.
惜春休问花多少,柳成阴、春已无多。
jīn zì chū xún xiǎo shàn, zhū yī zǎo shì qīng luó.
金字初寻小扇,铢衣早试轻罗。
yuán lín wèi kěn shòu qīng hé.
园林未肯受清和。
rén zuì mǔ dān pō.
人醉牡丹坡。
xiào gē qiě jǐn píng shēng shì, wèn dōng fēng bì jìng rú hé.
啸歌且尽平生事,问东风、毕竟如何。
yàn zi xún cháng xiàng mò, jiǔ biān mò chàng xī hé.
燕子寻常巷陌,酒边莫唱西河。
拼音:jiǔ biān mò chàng xī hé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五歌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张炎出身世家,曾在贵公子的生活中悠游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即落魄鲜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郑思肖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