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霜逾秃”出自明代李攀龙的《集开元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ǎo shù shuāng yú t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老树霜逾秃”全诗:流阴拂层岑,返照翳深谷。
古寺入萧条,回岩抱幽独。
梵影净香台,钟声殷石屋。
绝壁栖禅诵,悬厓下樵牧。
秋花雨还瘦,老树霜逾秃。
寒泉可莹心,白云况极目。
登临客自佳,摇落时何速。
蔬色荡腥膻,苔光清简牍。
新诗发神秀,旧游耿初服。
归来杖屦便,老去烟霞伏。
高城出睥睨,灯火通林麓。
言旋转多兴,后朝此同宿。
《集开元寺》是一首明代诗词,作者是李攀龙。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流阴拂层岑,
阴影流动,拂过山岭。
返照翳深谷。
反射的光芒映照在幽深的山谷中。
古寺入萧条,
古老的寺庙显得荒凉。
回岩抱幽独。
山岩环绕,寺庙孤独静谧。
梵影净香台,
僧侣的身影在清香的庙宇中。
钟声殷石屋。
钟声回荡在坚固的石室里。
绝壁栖禅诵,
僧人在陡峭的悬崖上诵经。
悬厓下樵牧。
悬崖下是放牧的樵夫。
秋花雨还瘦,
秋天花朵凋零而瘦弱。
老树霜逾秃。
古老的树木被霜冻脱落光秃。
寒泉可莹心,
寒冷的泉水清澈见底,使人心旷神怡。
白云况极目。
白云在远处飘荡,更加美不胜收。
登临客自佳,
登上山巅的游客自得其乐。
摇落时何速。
摇曳的落叶飘落速度多么迅疾。
蔬色荡腥膻,
山林的青葱色彩驱散了尘俗的气息。
苔光清简牍。
苔藓闪烁着幽绿的光芒,简洁而纯净。
新诗发神秀,
新的诗篇灵感激发,优美绝伦。
旧游耿初服。
回忆往昔的游历,仍然历历在目。
归来杖屦便,
回到家中,杖和鞋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伴侣。
老去烟霞伏。
年岁渐长,沉浸在云烟和晚霞之中。
高城出睥睨,
高城矗立,俯瞰四周。
灯火通林麓。
城中的灯火照亮了山林的脚下。
言旋转多兴,
言语的往来交流,充满了欢乐和兴奋。
后朝此同宿。
后来的朝代也在这里留宿过。
这首诗词描绘了开元寺的景色和氛围。诗人通过对山寺的描写,展示了宁静、孤独和幽深的意境。他描述了寺庙中的僧侣、钟声、禅修等元素,表达了对宁静与精神追求的向往。诗中还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秋花凋零、老树凋零等,突显了岁月变迁和生命的脆弱。整首诗词以自然山水为背景,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时光流转和精神追求的思考与反思。
jí kāi yuán sì
集开元寺
liú yīn fú céng cén, fǎn zhào yì shēn gǔ.
流阴拂层岑,返照翳深谷。
gǔ sì rù xiāo tiáo, huí yán bào yōu dú.
古寺入萧条,回岩抱幽独。
fàn yǐng jìng xiāng tái, zhōng shēng yīn shí wū.
梵影净香台,钟声殷石屋。
jué bì qī chán sòng, xuán yá xià qiáo mù.
绝壁栖禅诵,悬厓下樵牧。
qiū huā yǔ hái shòu, lǎo shù shuāng yú tū.
秋花雨还瘦,老树霜逾秃。
hán quán kě yíng xīn, bái yún kuàng jí mù.
寒泉可莹心,白云况极目。
dēng lín kè zì jiā, yáo luò shí hé sù.
登临客自佳,摇落时何速。
shū sè dàng xīng shān, tái guāng qīng jiǎn dú.
蔬色荡腥膻,苔光清简牍。
xīn shī fā shén xiù, jiù yóu gěng chū fú.
新诗发神秀,旧游耿初服。
guī lái zhàng jù biàn, lǎo qù yān xiá fú.
归来杖屦便,老去烟霞伏。
gāo chéng chū pì nì, dēng huǒ tōng lín lù.
高城出睥睨,灯火通林麓。
yán xuán zhuǎn duō xìng, hòu cháo cǐ tóng sù.
言旋转多兴,后朝此同宿。
拼音:lǎo shù shuāng yú tū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
李攀龙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历百年而不衰。李攀龙所编《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所写《拟古诗》,临摹过甚,受人指摘。
论诗比谢榛、王世贞偏狭,认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后世作者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语)。他所著的《答冯通书》就提到:“秦汉以后无文矣”。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所编《古今诗删》,宋元诗一首未录,可看出其论诗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诗亦多模拟剽窃之作,偶然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情时还有一些较好的诗,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绝相对较好,声调清高,词采俊爽,语近情深,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而乐府诗则如“临摹帖”。有《沧溟集》30卷。
李攀龙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济南诗人)约为知交。攀龙自幼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和八股文,人目为狂生。
嘉靖十九年(1540),攀龙取乡试第二名,3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此后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此间,攀龙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集中的拟古乐府,是其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龙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3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蠲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冤情;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其间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论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春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是这一时期的最佳诗作。
由陕归来,李攀龙在家乡筑白雪楼,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不与权贵往来,一些达官显官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因此“闻望茂著,自时厥后,操海内文柄垂二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李按察攀龙》)。这一时期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所写诗文,殆占《沧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诗文最初结集曾名为《白雪楼集》。此间,诗歌以吟咏故乡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青萝馆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张转运龙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隆庆改元(1567),李攀龙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隆庆三年(1569),诏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诗人曾写诗赞美以“戚家军”为主体的抗倭军将,表现深厚的爱国之情。在河南任职4个月,老母病故,诗人扶柩归里。本来病弱,加上持丧哀痛过甚,遂卧病不起,第二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9月18日)暴疾而卒,终年58岁。葬历城城郊“牛山之原”,后移药山之麓。后人在其少年读书处趵突泉上建白雪楼,以寄托对诗人的追念之情。楼渐荒废,至解放初拆除。1996年又在原址重新修建,并建成与白雪楼连为一体的戏剧大舞台。这里常年举办以京剧为主的各种戏剧演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出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