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教士卒哭龙荒”出自唐代李益的《回军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ò jiào shì zú kū lóng huāng,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莫教士卒哭龙荒”全诗: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
《回军行》是唐代李益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沙云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士卒哭龙荒。
诗意:
这首诗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对战场上阵亡将士的思念和哀悼之情。诗人描绘了一幅战争后的景象,榆树叶已经黄了,古老的战场上沙尘弥漫。他请求将军回来,为战死的士兵掩埋尘土之下的遗骨,不要让士兵们哭泣于战争的废墟之中。
赏析:
《回军行》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苦和对战争牺牲者的怀念之情。诗中的关城、榆叶、沙云等形象描绘了战争带来的凄凉景象,呈现出一种衰败和消逝的氛围。诗人的表请回军,是向将军表达对阵亡将士的尊敬和追思之情,也是对战争残酷现实的一种反思。最后两句“莫教士卒哭龙荒”,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悲痛的反感,希望不再有人在战争中丧生,并呼吁社会不要让士兵们沦为战争的牺牲品。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牺牲者的悼念和对和平的向往。李益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huí jūn xíng
回军行
guān chéng yú yè zǎo shū huáng, rì mù shā yún gǔ zhàn chǎng.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
biǎo qǐng huí jūn yǎn chén gǔ, mò jiào shì zú kū lóng huāng.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
拼音:mò jiào shì zú kū lóng huāng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