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侯一日而秉政”出自明代袁宏道的《送江陵薛侯入觐序》,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ì hóu yī rì ér bǐng zhèng,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吏侯一日而秉政”全诗:当薛侯之初令也,珰而虎者,张甚。
郡邑之良,泣而就逮。
侯少年甫任事,人皆为侯危。
侯笑曰:“不然。
此蒙庄氏所谓养虎者也。
猝饥则噬人,而猝饱必且负嵎。
吾饥之使不至怒;而饱之使不至骄,政在我矣。
”已而果就约。
至他郡邑,暴横甚,荆则招之亦不至。
而是时适有播酋之变。
部使者檄下如雨,计亩而诛,计丁而夫。
耕者哭于田,驿者哭于邮。
而荆之去川也迩。
沮水之余,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处。
侯谕父老曰:“是釜中鱼,何能为?”戒一切勿嚣。
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诸征调皆缓其议,未几果平。
余时方使还,闻之叹曰:“今天下为大小吏者皆若此,无忧太平矣。
”小民无识,见一二官吏与珰相持而击,则群然誉。
故激之名张,而调之功隐。
吾务其张而不顾其害,此犹借锋以割耳。
自古国家之祸,造于小人,而成于贪功幸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
故自楚、蜀造祸以来,识者之忧,有深于珰与夷者。
辟如病人,冀病之速去也,而纯用攻伐之剂,其人不死于病而死于攻。
今观侯之治荆,激之耶,抑调之耶?吏侯一日而秉政,其不以贪功幸名之药毒天下也审矣。
侯为人丰颐广额,一见知其巨材。
今年秋以试事分校省闱,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
元善才识卓绝,其为文骨胜其肌,根极幽彻,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赏识其俊者。
余弟质直温文,其文如其人,能不为师门之辱者。
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谓神于相士者也。
侯之徽政,不可枚举。
略述其大者如此。
汉庭第治行,讵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呜呼。
使逆珰时不为激而为调,宁至决裂乎?谁谓文人无奇识,不能烛几于先也。
翻译
在薛侯刚开始做县令的时候,宦官抓捕百姓,十分嚣张。荆州城里的良善平民,哭泣着让他们抓走。薛侯年纪不大,又刚刚上任,大家都替他感到危急。薛侯笑着说:“不是这样的。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养虎的道理,突然间很饿,它就会去吃人;可如果突然喂得很饱,它将会背靠山角反抗主人。我饿它,又不让它生气;我喂饱它,又不让它狂妄,政策就全在于我把握了。”过了不久,宦官果然接受了约束。等到其他郡城暴动气焰很盛,而荆州就算让那些人动乱也发动不起来。
而在当时,正赶上播州的少数民族叛乱。六部的使者的檄文就像下雨一样纷纷而来,计算家有一亩地的就要受罚,计算家有一个男丁的当壮丁服役。农民在田里哭泣;邮差在路上哭泣。而且荆州离叛乱之地四川很近,沿着沮河的支流顺流而下,百姓都惴惴不安,觉得朝不保夕。薛侯告示父老乡亲说:“大家反正是热锅里的鱼,担心又有什么用呢?”戒除一切纷扰,不得喧嚣。又说,“为什么因为一个小小的叛乱,就要使我们忠诚的子民疲惫不堪啊!”几个征调都压着慢慢讨论,过了不多久,叛乱果然平定了。
我当时正完成使命准备回去,听说他的事情,感慨地说:“现在如果全天下的大小官员都像薛侯这样,就不用为天下太平而担心了。”市井小民没什么见识,看到一两个官吏和宦官相持不下而出手打人,就群起叫好。所以,激发吏民争斗,名声就很传得很开;而协调吏民矛盾,功绩却得不到彰显。我为了追求扩张名声,而没有顾及这样做的危害,这就好比是借着刀锋来宰割东西啊。从古至今,国家的祸害从小人开始制造、而在那些贪图功名的君子那里酿成的情形,十有八九是这样。所以从荆楚、四川制造祸端以来,有识之士的忧虑,有比宦官和少数民族更为深切的。譬如病人希望疾病快一点离开,就专门服用攻克病症的猛药,那个人不是被疾病折磨死的,却是被用药害死的了。现在看看薛侯治理荆州,是激怒矛盾呢,还是调解纠纷呢?即便是薛侯只一天执掌政务,他也不会用贪图功名的药剂去荼毒天下的百姓啊。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薛侯这个人,面颊丰满,额头宽广,一看就知道他是伟大的人材。今年秋天,因为管理考务的事情选拔校录全省考生,第一名录取了我的好友李元善;第二名录用了我的弟弟宗郢(袁宗道)。李元善才能见识卓越超绝,他写的文章内容风骨胜过文理辞采,思想的根源非常的幽深透辟,要不是像薛侯一样独具慧眼,是没有人能赏识他的才俊的。我的弟弟文质朴直,温文尔雅,他的文章就像他本人一样,也能够不辱师门。任用这两个士子,共同辅佐一人掌政,到哪里比不上得到五个人才的使用啊?薛侯可谓是对录用士人很神明的了。薛侯的政治业绩,不胜枚举。在这里只大略描述其中重大的几个。大明王朝各方面治理政事的,难道有能够超出薛侯之上的吗?薛侯你就安心上路吧。
唉!倘使阉党在当时不采取激化矛盾的方式,而是采用协调之法,怎么会弄到决裂的地步呢?谁说文人没有不寻常的见识、不能够在事先洞察事情的苗头呢?
注释
①入觐: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②珰:汉代宦官帽子上的装饰物,借指宦官。汉代宦官充武职者,其冠用珰和貂尾为饰,故后来用其称宦官。如:珰竖(对宦官的蔑称);珰子(对太监或太监义子的贬称)。
sòng jiāng líng xuē hóu rù jìn xù
送江陵薛侯入觐序
dāng xuē hóu zhī chū lìng yě, dāng ér hǔ zhě, zhāng shén.
当薛侯之初令也,珰而虎者,张甚。
jùn yì zhī liáng, qì ér jiù dǎi.
郡邑之良,泣而就逮。
hóu shào nián fǔ rèn shì, rén jiē wèi hóu wēi.
侯少年甫任事,人皆为侯危。
hóu xiào yuē:" bù rán.
侯笑曰:“不然。
cǐ méng zhuāng shì suǒ wèi yǎng hǔ zhě yě.
此蒙庄氏所谓养虎者也。
cù jī zé shì rén, ér cù bǎo bì qiě fù yú.
猝饥则噬人,而猝饱必且负嵎。
wú jī zhī shǐ bù zhì nù ér bǎo zhī shǐ bù zhì jiāo, zhèng zài wǒ yǐ.
吾饥之使不至怒;而饱之使不至骄,政在我矣。
" yǐ ér guǒ jiù yuē.
”已而果就约。
zhì tā jùn yì, bào héng shén, jīng zé zhāo zhī yì bù zhì.
至他郡邑,暴横甚,荆则招之亦不至。
ér shì shí shì yǒu bō qiú zhī biàn.
而是时适有播酋之变。
bù shǐ zhě xí xià rú yǔ, jì mǔ ér zhū, jì dīng ér fū.
部使者檄下如雨,计亩而诛,计丁而夫。
gēng zhě kū yú tián, yì zhě kū yú yóu.
耕者哭于田,驿者哭于邮。
ér jīng zhī qù chuān yě ěr.
而荆之去川也迩。
jǔ shuǐ zhī yú, bèi jiāng ér xià, zhuì zhuì ruò bù néng yī rì chù.
沮水之余,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处。
hóu yù fù lǎo yuē:" shì fǔ zhōng yú, hé néng wéi?" jiè yī qiē wù xiāo.
侯谕父老曰:“是釜中鱼,何能为?”戒一切勿嚣。
qiě yuē," nài hé yǐ yī xiǎo nì pí wú chì zǐ!" zhū zhēng diào jiē huǎn qí yì, wèi jǐ guǒ píng.
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诸征调皆缓其议,未几果平。
yú shí fāng shǐ hái, wén zhī tàn yuē:" jīn tiān xià wèi dà xiǎo lì zhě jiē ruò cǐ, wú yōu tài píng yǐ.
余时方使还,闻之叹曰:“今天下为大小吏者皆若此,无忧太平矣。
" xiǎo mín wú shí, jiàn yī èr guān lì yǔ dāng xiāng chí ér jī, zé qún rán yù.
”小民无识,见一二官吏与珰相持而击,则群然誉。
gù jī zhī míng zhāng, ér diào zhī gōng yǐn.
故激之名张,而调之功隐。
wú wù qí zhāng ér bù gù qí hài, cǐ yóu jiè fēng yǐ gē ěr.
吾务其张而不顾其害,此犹借锋以割耳。
zì gǔ guó jiā zhī huò, zào yú xiǎo rén, ér chéng yú tān gōng xìng míng zhī jūn zǐ zhě, shí cháng bā jiǔ.
自古国家之祸,造于小人,而成于贪功幸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
gù zì chǔ shǔ zào huò yǐ lái, shí zhě zhī yōu, yǒu shēn yú dāng yǔ yí zhě.
故自楚、蜀造祸以来,识者之忧,有深于珰与夷者。
pì rú bìng rén, jì bìng zhī sù qù yě, ér chún yòng gōng fá zhī jì, qí rén bù sǐ yú bìng ér sǐ yú gōng.
辟如病人,冀病之速去也,而纯用攻伐之剂,其人不死于病而死于攻。
jīn guān hóu zhī zhì jīng, jī zhī yé, yì diào zhī yé? lì hóu yī rì ér bǐng zhèng, qí bù yǐ tān gōng xìng míng zhī yào dú tiān xià yě shěn yǐ.
今观侯之治荆,激之耶,抑调之耶?吏侯一日而秉政,其不以贪功幸名之药毒天下也审矣。
hóu wéi rén fēng yí guǎng é, yī jiàn zhī qí jù cái.
侯为人丰颐广额,一见知其巨材。
jīn nián qiū yǐ shì shì fēn xiào shěng wéi, shǒu qǔ yú yǒu yuán shàn, cì yú dì zōng yǐng.
今年秋以试事分校省闱,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
yuán shàn cái shí zhuō jué, qí wéi wén gǔ shèng qí jī, gēn jí yōu chè, fēi jù yǎn rú hóu, wèi yǒu néng shǎng shí qí jùn zhě.
元善才识卓绝,其为文骨胜其肌,根极幽彻,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赏识其俊者。
yú dì zhì zhí wēn wén, qí wén rú qí rén, néng bù wéi shī mén zhī rǔ zhě.
余弟质直温文,其文如其人,能不为师门之辱者。
yǐ cǐ èr shì dù yī fáng, xī chì dé wǔ? hóu kě wèi shén yú xiàng shì zhě yě.
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谓神于相士者也。
hóu zhī huī zhèng, bù kě méi jǔ.
侯之徽政,不可枚举。
lüè shù qí dà zhě rú cǐ.
略述其大者如此。
hàn tíng dì zhì xíng, jù yǒu néng chū hóu shàng zhě? hóu xíng yǐ.
汉庭第治行,讵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wū hū.
呜呼。
shǐ nì dāng shí bù wéi jī ér wèi diào, níng zhì jué liè hū? shuí wèi wén rén wú qí shí, bù néng zhú jǐ yú xiān yě.
使逆珰时不为激而为调,宁至决裂乎?谁谓文人无奇识,不能烛几于先也。
拼音:lì hóu yī rì ér bǐng zhèng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四敬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瓶史》一书,是1599年春天袁宏道在北京写成的,时年32岁。 袁宏道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在《瓶史引》中,他写道:“夫幽人韵士,屏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他还说,高人隐士们住深山,濯清泉,与世无争,并以把世间一切让人为乐。他们的生活恬淡、安逸,绝无大祸临头之恐。这正是我生平极为羡慕的事。但是,袁宏道说:由于“为卑官所绊”,身不由己,于是,“仅有栽花莳竹可以自乐”了。
在谈到自己喜欢插花的理由时。袁宏道说:由于“邸居湫隘,迁徒无常,不得已乃以瓶贮花,随时插换”,况且,京城里种植有各种名花,取之方便,于是就成了“余案头物”了。袁宏道认为,这样做,省却扦插、浇水之劳苦,而插于瓶中之花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也算“一大快事”。
袁宏道的朋友在谈到袁宏道时曾说:他“好修治小室,排当极有方略。此虽小道,实艺术之一种,有学问在焉”。由此可见袁宏道不仅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人,而且也是一个颇具艺术眼光的人。
在长期的插花实践中,袁宏道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宝贵经验,如他自己所说,写《瓶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与诸好事而贫者共焉。”
《瓶史》问世后,对我国后人影响之大自不必说,东邻日本也在文化五年(1808年)出过一本《瓶史国字解》,书中附有插花图谱280余幅。此书的序言说:“前者黎云斋者,据石公《瓶史》建插花法,自称宏道流,大行于世。”由此可见,此书对日本花道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的。 袁宏道是个很有情趣的人,专门写了《瓶史》一书,讨论插花艺术。此书在中国流传不广,在日本评价很高,亦是“袁派”插花的由来。
概述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