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雁塔酬前愿”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雁塔酬前愿”出自唐代綦毋潜的《祇园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àn tǎ chóu qián yuà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雁塔酬前愿”全诗

《祇园寺》

雁塔酬前愿

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
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
加持将暝合,朗悟豁然开。
两世分明见,馀生复几哉。


赏析


中文译文:
《祇园寺》
宝坊寻访先人遗迹,神明舍弃沿河漂流。
雁塔回报往昔的心愿,王者身世再度来临。
加持感悟在黄昏时合一,明悟忽然心扉大开。
两世分明地见证,余生又有几何。

诗意:
这首诗以“祇园寺”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寻找宝坊、了解前人的遗留之物,以及祈求神明的庇护,来追溯历史的长河和人类的起伏。他谈到了雁塔,象征着历史的延续和回忆的重现。诗人在祇园寺加持时,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触发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他看清了两个世界的明显分隔,同时也思考了自己还有多少时间来体验余下的人生。

赏析:
这首诗以典雅简洁的语言,通过叙述和思考交织的手法,展示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关注。诗中的“祇园寺”象征着时光荏苒,是历史的见证。诗人通过寻找过去的遗迹,与先人对话,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未来的归宿。诗中的加持和感悟是诗人从现实到超越的转变,他在获得灵感和领悟后,豁然开朗,触发了对人生和存在的深思。最后,诗人思考个人一生余下的时间,并对永恒和有限的问题提出了质疑。整首诗既有历史的沉思,也有对人生的思辨,意境深远而富有启发。

“雁塔酬前愿”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qí yuán sì
祇园寺

bǎo fāng qiú wǎng jī, shén lǐ zhù yán huí.
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
yàn tǎ chóu qián yuàn, wáng shēn gèng hòu lái.
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
jiā chí jiāng míng hé, lǎng wù huò rán kāi.
加持将暝合,朗悟豁然开。
liǎng shì fēn míng jiàn, yú shēng fù jǐ zāi.
两世分明见,馀生复几哉。

“雁塔酬前愿”平仄韵脚


拼音:yàn tǎ chóu qián yuàn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四愿

作者简介


綦毋潜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作者介绍


綦毋潜的生平

  綦毋潜(692年-749年,綦音qí),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15岁游学京都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落第返乡。开元十四年,又赴京考试,终于进士及第,授宜寿导尉、左拾遗。开元十八年,入集贤院待制,为著作郎。在此期间,曾返乡省亲,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与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张九龄相见,并以诗作唱酬。开元二十一年冬,送诗友储光羲辞官归隐,受其影响,他萌发了归隐之志,便于当年年底离开长安,经洛阳,盘桓半年多,最后下定决心弃官南返。他先在江淮一带游历,足迹几乎遍及这带的名山胜迹。留传至今的诗也多描写风光之作。

  天宝初(742年),綦毋潜返洛阳、长安谋求复官。天宝十一年任左拾遗,享从八品,后长为著作郎,享五品。后“安史之乱”爆发,他再度归隐,但未返里,仍游于江淮一带。此后不知所终,享年65岁左右。

  綦毋潜虽然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前人对他的评价较高:“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说明他的诗风接近王维。

  綦毋潜诗歌章句挺拔不凡,色彩鲜明,善于抒发世俗之外的感情,如《春泛若郁溪》:“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落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把山势、溪水、晚风、小舟描写得轻灵生动,诗歌的视野也十分开阔,际夜、南斗、潭烟、林月,仿佛把人带到了天上的世界,浮想联翩。 《题栖霞寺》、《茅山洞口》都被评论为有影响的好诗。王维在《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中写道:“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表现了太平盛世下,彼此官运都不亨通,但不怨天尤人,保持一向纯朴的风范。可以看出,王维与綦毋潜不仅人情谊、文情浓,在思想感情上也相知相通。

  綦毋潜虽然为仕不顺,官最高为五品著作郎,安史之乱爆发后,再度归隐,但未返故里,仍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但其才名却盛于当时,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都过从甚密。王维有《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李颀有《送綦潜三谒房给事》等唱酬记载。

  《全唐诗》收录他的诗1卷26首,内容多为与上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綦毋潜的评价

  綦毋潜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前人对他的评价较高:“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说明他的诗风接近王维。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他与初唐、盛唐诗人的名字同列,“况唐人如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张燕公、张曲江、贾至、王维、独孤及、韦应物、孙逊、祖泳、刘虚、綦毋潜、刘长卿、李长吉诸公,皆大名家。”《河岳英灵集》的评议是:“潜诗屹峭茜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历代未有。历代诗评家也基本上持此观点。从内容上说,他的诗多为山水纪游,咏赞自然风光,也即是《唐人才子传》所说的“善写方外之情”。从诗作的风格上讲,他的诗以清丽典雅,恬淡适然为特色,作为这一特色的代表,历代诗选家均以《春泛若耶溪》为最。

  《唐才子传》载:潜,字孝通,荆南人。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及第。授宜寿尉,迁右拾遗,入集贤院待制,复授校书,终著作郎。与李端同时。诗调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历代未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后见兵乱,官况日恶,挂冠归隐江东别业。王维有诗送之,曰:“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一时文士咸赋诗祖饯,甚荣。有集一卷行世。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