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去神羊影”出自唐代苏味道的《使岭南闻崔马二御史并拜台郎》,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guān qù shén yáng yǐ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冠去神羊影”全诗:振鹭齐飞日,迁莺远听闻。
明光共待漏,清鉴各披云。
喜得廊庙举,嗟为台阁分。
故林怀柏悦,新幄阻兰薰。
冠去神羊影,车迎瑞雉群。
远从南斗外,遥仰列星文。
诗词的中文译文:《使岭南闻崔马二御史并拜台郎》
振鹭齐飞日,
迁莺远听闻。
明光共待漏,
清鉴各披云。
喜得廊庙举,
嗟为台阁分。
故林怀柏悦,
新幄阻兰薰。
冠去神羊影,
车迎瑞雉群。
远从南斗外,
遥仰列星文。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唐代苏味道的作品,描述了崔马二位御史赴任岭南的情景。整首诗以观赏自然景色为主线,描绘了鹭鸟振翅飞翔的景象以及迁徙的黄莺的声音。这表现了岭南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述了旭日初升的景象,将明亮的阳光比喻为共同等待、照亮的光芒。同时,他将岭南的形势比喻为清澈的镜子,清楚地映照出了各种现象。这表现了崔马二位御史的清正廉明,能够明察政务。
在下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崔马两位御史新职位的祝贺和喜悦,同时也表示了对他们离开自己的痛惜。他们离去后,故林中的柏树和新的行宫中的兰草都难以满足他对两位御史的想念和祝福。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两位御史离去的身影比作羊群脱离了冠毛,车子接送他们的情景则比作瑞雉迎向他们。这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御史离开的遗憾和赞美。
最后一句描述了诗人仰望南斗星座外的星宿,表示对两位御史的追思和敬仰之情。整首诗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崔马二位御史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他们离开的感慨和思念。
shǐ lǐng nán wén cuī mǎ èr yù shǐ bìng bài tái láng
使岭南闻崔马二御史并拜台郎
zhèn lù qí fēi rì, qiān yīng yuǎn tīng wén.
振鹭齐飞日,迁莺远听闻。
míng guāng gòng dài lòu, qīng jiàn gè pī yún.
明光共待漏,清鉴各披云。
xǐ de láng miào jǔ, jiē wèi tái gé fēn.
喜得廊庙举,嗟为台阁分。
gù lín huái bó yuè, xīn wò zǔ lán xūn.
故林怀柏悦,新幄阻兰薰。
guān qù shén yáng yǐng, chē yíng ruì zhì qún.
冠去神羊影,车迎瑞雉群。
yuǎn cóng nán dòu wài, yáo yǎng liè xīng wén.
远从南斗外,遥仰列星文。
拼音:guān qù shén yáng yǐng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三梗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苏味道卒后葬栾城西北9公里,即今之栾城苏邱村。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与众不同。这个老二叫做苏份,苏味道死后,苏份就在眉山县(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苏洵的长女是八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对于祖籍栾城,“三苏”一直念念不忘,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经常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苏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写道“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今天,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启贤堂内,还供奉着眉山苏氏始祖——唐凤阁鸾台平章事苏味道的画像。
苏味道少年时便和同乡李峤以文辞著名,时称“苏李”。高宗乾封年间举进士,转任咸阳尉。
吏部侍郎裴行俭爱其人华,愉逢征计空厥,引荐为管记,行书令及表启之事。中宗妃之父裴避道重任左金吾怀将军时,访才子作谢表,托于苏味道。苏挥笔而成,辞理精密,一时盛传于世。
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入朝为凤阁舍人、检样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圣元年(公元695年)与张锡坐法下狱,张锡从容自如,而苏味道则席地而坐,很少进食,惴惴不安。武后闻知,将张锡流放岭南,将苏味道降职为集州刺史,后复召为天官侍郎,圣历初(公元698年)复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因改葬其父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被弹劾,贬为坊州刺史,又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因党附张易之,受牵连,贬为眉州长史,又迁益州长史,卒于上任道中,赠冀州刺史。
苏味道入阁擅长章奏。但为相数年以阿谀圆滑而自营,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此称其为“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亦源出于此。
九岁能诗文,少有才华,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20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深得武则天赏识。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复迁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
苏味道谙练台阁故事,善章奏。由于武则天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而常常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处事模棱两可,世号“苏模棱”。青年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他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著有《苏味道集》已佚,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载《全唐诗》。
苏味道和李峤齐名,并称“苏李”,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苏李”的成就不及“沈宋”,但由于他两人身居高位,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镂金错采,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另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刻划亦颇值得称道。
新、旧《唐书》著录《苏味道集》1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仅16首。除《嵩山石淙侍宴应制》一首为七律外,余均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