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走西郊畎举通”出自宋代阳枋的《和知宗喜雨》,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ǔ zǒu xī jiāo quǎn jǔ tō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雨走西郊畎举通”全诗:灾祥何秘问圆穹,自是承流得失中。
旱魃凭谁投远裔,灵科复启仙宫。
天怜南国人民困,雨走西郊畎举通。
前日勤民均此念,尊前一笑大家同。
《和知宗喜雨》是宋代阳枋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述雨水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天降甘霖的感激之情。
诗中提到了灾祥、承流、旱魃、远裔、灵科、仙宫等词语,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诗词充满了神秘感和想象力。
诗人通过质问天空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界秘密的探求。他认为灾害和吉祥都是圆穹之中的承流得失,旱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旱魃神附身于远古时代的后代,而当时的灵科被唤醒,重新开启了仙宫。这种描绘方式使得诗词具有一种神话般的色彩,寓意着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神秘事物的探索。
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对南国人民困境的关切。他说天怜悯南国人民的困苦,雨水洒遍了西郊田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这种关怀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诗"前日勤民均此念,尊前一笑大家同"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赞美和祝福。诗人认为人民在前一天努力耕作,今天终于迎来了雨水,大家都因此而欢笑。这种情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团结奋斗、共享幸福的美好愿景。
总的来说,诗词《和知宗喜雨》通过神秘、想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并通过描绘雨水的降临,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民团结奋斗的赞美。
hé zhī zōng xǐ yǔ
和知宗喜雨
zāi xiáng hé mì wèn yuán qióng, zì shì chéng liú dé shī zhōng.
灾祥何秘问圆穹,自是承流得失中。
hàn bá píng shuí tóu yuǎn yì, líng kē fù qǐ xiān gōng.
旱魃凭谁投远裔,灵科复启仙宫。
tiān lián nán guó rén mín kùn, yǔ zǒu xī jiāo quǎn jǔ tōng.
天怜南国人民困,雨走西郊畎举通。
qián rì qín mín jūn cǐ niàn, zūn qián yī xiào dà jiā tóng.
前日勤民均此念,尊前一笑大家同。
拼音:yǔ zǒu xī jiāo quǎn jǔ tōng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