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速如飞”出自唐代刘昚虚的《越中问海客》,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àn lǐ sù rú fēi,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万里速如飞”全诗:风雨沧洲暮,一帆今始归。
自云发南海,万里速如飞。
初谓落何处,永将无所依。
冥茫渐西见,山色越中微。
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说,忆乡难久违。
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
越中问海客,朝代:唐代,作者:刘昚虚
风雨沧洲暮,一帆今始归。
自云发南海,万里速如飞。
初谓落何处,永将无所依。
冥茫渐西见,山色越中微。
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说,忆乡难久违。
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
诗词的中文译文:
越中的海旁询问过海路的客人,正逢傍晚的阴雨天,我今天才启航。
曾告诉自己,要从南海出发,万里如飞般迅速回家。
开始时想着会降落在哪里,但却将永远没有依托。
在迷茫的途中,渐渐西方山景映入眼帘,越中的山色微小。
谁会想起我远离时的辛苦,经过这条路的人也稀少。
停船时悲伤且泪流满面,使我也沾湿了衣襟。
浮海之言又有何用,怀念家乡难免已久。
即使成为鲁连子,山路尚有柴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行者在风雨之夜离开南海归家的情景。诗人刘昚虚采用了平仄、押韵和格律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心情和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风雨沧洲的暮景,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诗人从行者的角度,描述了他自己发自南海启航,以高速向家归去的场景,表达了行者强烈的回家愿望。然而,行者初时并不知道自己将会落脚在何处,也没有任何依托可言,这增加了诗人对游子前途的揣测和担忧。
渐行渐近越中,行者逐渐能看见山色微弱地映入眼帘。这里,诗人通过渐行渐近的描写,展示了行者亲近故乡的心情,并暗示着行者与家乡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
然而,诗人也表达了对行者离家时的孤独和被忘记的忧伤。诗中提到谁会想起行者离开时的艰辛,经过这条路的人也很少。这一表达体现了行者在外漂泊时的孤独与被遗忘的心情。
最后,诗人通过行者在归途中的停船、悲泣和沾湿衣襟的描写,展示了行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诗人表示,浮海之言已无用,只能怀念家乡。诗中末句提到“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暗示着行者回家后还有山路要走,也让人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与归属感。
整首诗词以行者离家归途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表达,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行者在异乡的漂泊和思乡之苦。整首诗词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情感,引发读者对家乡和远方的思考和共鸣。
yuè zhōng wèn hǎi kè
越中问海客
fēng yǔ cāng zhōu mù, yī fān jīn shǐ guī.
风雨沧洲暮,一帆今始归。
zì yún fā nán hǎi, wàn lǐ sù rú fēi.
自云发南海,万里速如飞。
chū wèi luò hé chǔ, yǒng jiāng wú suǒ yī.
初谓落何处,永将无所依。
míng máng jiàn xī jiàn, shān sè yuè zhōng wēi.
冥茫渐西见,山色越中微。
shuí niàn qù shí yuǎn, rén jīng cǐ lù xī.
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
pō zhōu bēi qiě qì, shǐ wǒ yì zhān yī.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fú hǎi yān yòng shuō, yì xiāng nán jiǔ wéi.
浮海焉用说,忆乡难久违。
zòng wèi lǔ lián zi, shān lù yǒu chái fēi.
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
拼音:wàn lǐ sù rú fēi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五微
刘昚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盛唐著名诗人。生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为皇太子校勘经史;旋转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均为从九品的小吏。
刘昚(shèn)虚,生于开元二年(714年),字全乙,洪州新吴(即今江西奉新县)人。八岁能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进士,官洛阳尉及夏县令。他精通经史,诗多幽峭之趣,风格近似孟浩然、常建。他为人较淡泊,交游多为山僧道侣,今存诗仅一卷,其诗多写山水隐逸之趣,尤工于五言。刘眘虚为人淡泊,脱略势利,壮年辞官归田,寄意山水,与孟浩然、王昌龄等诗人相友善,互唱和。他曾游江南西道洪州建昌县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桃源村),见此地山水秀美,民风淳厚,是定居,构筑深柳读书堂,著书自娱。《唐诗三百首》上载的首句"道由白云居"诗,就是写于此时此地,原题为《归桃源乡》。54岁卒,葬在该村云山垴,墓茔尚存。
刘眘虚著有《 集》五卷,惜已失传。《全唐诗》存其诗15首,《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存其诗11首,《靖安县志·艺文志》(清道光五年版)存其诗12首(五言古诗10首,五言律诗2首)。刘慎虚是一位自南朝永明年间以来江南一带杰出诗人。
刘昚虚生活在盛唐这样一个禅佛思想广泛流传的时代,他仕途不顺,曾有过隐居生活;而且与他交游的诗人也有很多过着隐居山林,与僧道相伴的生活,因此他作诗深受禅风的熏染。《登庐山峰顶寺》一诗中有“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之句,其中“心”、“业”、“有无界”、“前后生”等都是佛教特有的范畴。本诗写诗人在游赏山水的过程中突然有所感悟,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禅佛思想的理解。因此,在“清淡”之美以外,刘昚虚诗还体现出“空灵”的美学风格。从刘昚虚现存的一些诗歌来看,在内容上主要有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的,如《江南曲》、《浔阳陶氏别业》、《登庐山峰顶寺》、《寻东溪还湖中作》、《越中问海客》、《阙题》等;还有一些是用作赠别唱和的诗歌,如《九日送人》、《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送韩平兼寄郭微》、《寄阎防》、《赠乔琳》等;这些赠别唱和的诗歌也多写歌咏清静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表达对隐居读书生活的向往。
刘昚虚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清淡空灵,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典型的体现出这一艺术追求。比如《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本诗诗题在流传过程中阙失了,所以叫“阙题”。经学者考证,本诗诗题应为《归桃源乡》,是诗人描写自己在江西靖安桃源一段隐居生活的作品。
清淡
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创作当中,对“清淡”之美的追求是有着深厚的哲学美学渊源的。其中,对“清”的追求可以上溯到先秦的老庄哲学,老子提倡“清净无为”,庄子提倡“淡而静乎,漠而清乎”。同时,儒家主张的“思无邪”当中也有清心寡欲的含义。另外,中国本土的道教存在尚清观念,外来的佛教也提倡“般若清净”。可见,“清”的产生是多元的,早期“清”的含义也是较为宽泛和模糊的。到了魏晋以后,用“清”来品评人物或者论诗论文的现象十分多见,如李白的“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清水出芙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杜甫的“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等等。往往用来指代一种流利新生的风格。而“淡”作为“清”的延伸和具体化常常和“清”相伴出现,指诗歌的浓景淡写、浓情淡出的一种语言和抒情风格。这种“清淡”的美学追求在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中孟浩然的诗歌成为“清淡”之美的典型代表,如著名的《宿建德江》和《耶溪泛舟》等。
刘昚虚的很多诗歌都体现出一种“清淡”之美,他善于用清淡的语言,写清淡的景物,抒发清淡的情感。诗人对要描写浓艳的景物,不是用浓笔重彩对它作直接的绘声绘色的描绘,而是首先用“清淡”的审美意识对它进行审美观照,然后再以表现出“清淡”的审美效果为前提对它进行“淡”写。这样,无论多么“浓”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也就变得“清淡”起来了。在诗歌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句中的景“清淡”了,赖以表达的情也就会随之而变为“清淡”,情景都“清淡”了,那么写景诗“清淡”的风格也就形成了。比如,夕阳晚照的景色,应是一幅金光散射、红霞漫天的浓艳图景,可是在刘昚虚的笔下,却是“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和“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江南曲》)。两句都没有直接写夕阳的光辉与色彩,前句侧重写日落后用天海“青苍”的冷清景象,后句侧重写日落时湖面上与水相接的云,使夕照呈现出一派“清淡”的景象。在五彩斑斓的自然景物面前,诗人选取写入诗句的景色却往往是舍艳求淡的,这在诗歌史上是很有特色的。再如写美人,前朝常见的都金碧满眼的香艳图画,可在刘昚虚的诗中却变成了“玉手欲有赠,裴回双月珰”(《江南曲》),“孤影临冰镜,寒光对玉颜”(《积雪为小山》)的清淡风格。诗人描绘美人的颜色都是用淡淡的“玉”色;在前句中,美人的配饰也仅提到简洁淡雅的“双月珰”,后句用“孤”、“冰”、“寒”等字眼为美人渲染出一个冷清的冰雪背景,更是清淡到了极至。
空灵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范畴发展史中,“空灵”也有着深厚的渊源。“空”也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即是一种空无之美,这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空”多指一种含蓄、深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韵。到了禅宗兴起,“空”便成为文人士大夫谈禅的热点话题,并被引入到诗歌、绘画与书法中后,对中国艺术创作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从而形成了以“空灵”的意境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准则。“空灵”的意境一方面是指艺术风格和形象的空幻、玄远与飘逸品性,另一方面是指其富有灵气、灵性并且表现灵巧和精妙的旨趣、情思与意向。唐代诗人王维喜爱在山水田园诗中营造一种空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等等,往往给人一种空灵、玄远、寂静、闲适和清丽的审美体验。
刘昚虚在诗歌中经常体现出对“空灵”境界的追求。比如他的《寻东溪还湖中作》:“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东岭新别处,数猿叫空林。昔游有初迹,此路还独寻。幽兴方在往,归怀复为今。云峰劳前意,湖水成远心。望望已超越,坐鸣舟中琴。”本诗写登山寻赏东溪直至日暮时分,沿着山路步行回到舟中的游赏经历,其中“清溪”、“空林”、“独寻”、“幽兴”等意象有类似王维诗歌空灵优美的禅韵。再如《阙题》中的“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之句,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秀出幽深。表现的是诗人静观寂照时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轻微响动,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于诗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刘昚虚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义蕴,饶有禅意和禅趣。
总之,刘昚虚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诗风清淡空灵,其清淡类似于孟浩然,空灵类似于王维。他的很多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当时的诗坛上,他是一个交游广泛,创作活跃的诗人,他与王维、孟浩然、裴迪、储光羲、常建、张子容等人一起,形成了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