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莫惜题佳句”出自唐代许浑的《赠闲师(一作送令闲上人)》,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iū jiāng mò xī tí jiā jù,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秋江莫惜题佳句”全诗:近日高僧更有谁,宛陵山下遇闲师。
东林共许三乘学,南国争传五字诗。
初到庾楼红叶坠,夜投萧寺碧云随。
秋江莫惜题佳句,正是磷磷见底时。
中文译文:
近日高僧更有谁,
宛陵山下遇闲师。
东林共许三乘学,
南国争传五字诗。
初到庾楼红叶坠,
夜投萧寺碧云随。
秋江莫惜题佳句,
正是磷磷见底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许浑写给他遇到的一位闲师的赠诗。诗人赞叹了当时高僧众多的情景,表达了自己遇到这位闲师的喜悦之情。闲师应该是指那些非常自在随遇而安的僧人。
诗人描述了闲师的居所,宛陵山下,应该是指南方地区,暗示了南国僧侣对于五字诗的热衷。东林指的是庐山东林寺,表明闲师在东林寺学习佛法。东林寺以三乘学(指涉及佛教初、中、高三个层次的学习和修行)闻名,这里也表示了闲师是一个博学的僧人。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初到庾楼(即庐山)时,红叶飘落的秋景,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之情。夜晚投宿在萧寺,诗人看到碧云随风,意味着景色的变幻。这两句描写了诗人游历时的感受,传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佛教修行之美的体验。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闲师所写诗句的赞美和欣赏之情。秋江水面愈加清澈,象征着诗人对闲师所写诗句的真实和深刻。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诗人与闲师相遇并对其敬佩和赞赏的心情,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感悟。
zèng xián shī yī zuò sòng lìng xián shàng rén
赠闲师(一作送令闲上人)
jìn rì gāo sēng gèng yǒu shuí, wǎn líng shān xià yù xián shī.
近日高僧更有谁,宛陵山下遇闲师。
dōng lín gòng xǔ sān shèng xué,
东林共许三乘学,
nán guó zhēng chuán wǔ zì shī.
南国争传五字诗。
chū dào yǔ lóu hóng yè zhuì, yè tóu xiāo sì bì yún suí.
初到庾楼红叶坠,夜投萧寺碧云随。
qiū jiāng mò xī tí jiā jù, zhèng shì lín lín jiàn dǐ shí.
秋江莫惜题佳句,正是磷磷见底时。
拼音:qiū jiāng mò xī tí jiā jù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从总体上说,许浑缺乏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与刚健高朗的性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特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咏史诗,如“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鹜占浅莎”(《姑苏怀古》),“行殿有基荒荠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歊台》)之类,但他在叹息的同时并没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
从艺术角度来看,正因为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单独地看还不错,写多了就成了俗套,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另外,许浑是《清明》一诗的作者,由于南唐编《千家诗》时出错,导致《清明》一诗的作者至今仍误传为杜牧,在此改正。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 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