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井独为风月主”出自宋代王炎的《和黄子山韵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uāng jǐng dú wèi fēng yuè zhǔ,诗句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
“双井独为风月主”全诗:闭门圣域妙钩深,雾豹文成照士林。
顾我一生求胜己,与公数面可论心。
晒蓑溪上今陈迹,啸白堂中久绝吟。
双井独为风月主,欣闻绿绮奏遗音。
《和黄子山韵二首》是宋代诗人王炎创作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黄子山的交往和诗歌创作的心境,表达了对友情和文学追求的赞美和思考。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闭门为起点,将作者和黄子山置于一个清幽的圣域中,意味着两人都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深邃的文学境界。其中的"妙钩深"一句,可能指的是他们创作的技艺高妙,令人深受感动。接着,诗中提到"雾豹文成照士林",雾豹是一种稀有的动物,文成则是黄子山的字,这里可能指的是他们的才华独特,照亮了整个文士界。
下一句"顾我一生求胜己"表达了作者一生追求胜过自己的精神境界,与黄子山共同追求卓越。"与公数面可论心"则表明两人交往深厚,可以心心相印,相互探讨心中的思想和感悟。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一些景物和场景。"晒蓑溪上今陈迹"指的是作者在晒蓑溪边的一段经历,可能是他们共同的回忆。"啸白堂中久绝吟"则表明作者在白堂中已经很久没有吟诗作赋了,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了他的诗歌创作的停滞。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黄子山的称赞和思念。"双井独为风月主"意味着他们交友之处是个优美的环境,充满了风景和诗意。"欣闻绿绮奏遗音"则暗示着作者渴望再次聆听到黄子山的诗歌之声,也有可能是他们一起欣赏过的音乐。
通过这首诗,王炎表达了对友情和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他们高尚的文学情操和内心深处的思考。诗中融入了山水意境和音乐之美,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
hé huáng zǐ shān yùn èr shǒu
和黄子山韵二首
bì mén shèng yù miào gōu shēn, wù bào wén chéng zhào shì lín.
闭门圣域妙钩深,雾豹文成照士林。
gù wǒ yī shēng qiú shèng jǐ, yǔ gōng shù miàn kě lùn xīn.
顾我一生求胜己,与公数面可论心。
shài suō xī shàng jīn chén jī, xiào bái táng zhōng jiǔ jué yín.
晒蓑溪上今陈迹,啸白堂中久绝吟。
shuāng jǐng dú wèi fēng yuè zhǔ, xīn wén lǜ qǐ zòu yí yīn.
双井独为风月主,欣闻绿绮奏遗音。
拼音:shuāng jǐng dú wèi fēng yuè zhǔ
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