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辰不可住”出自唐代皇甫冉的《奉和对山僧(一作同杜相公对山僧)》,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āng chén bù kě zhù,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
“芳辰不可住”全诗:吏散重门掩,僧来闭阁闲。
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草长风光里,莺喧静默间。
芳辰不可住,惆怅暮禽还。
奉和对山僧(一作同杜相公对山僧)
吏散重门掩,
僧来闭阁闲。
远心驰北阙,
春兴寄东山。
草长风光里,
莺喧静默间。
芳辰不可住,
惆怅暮禽还。
中文译文:
官员们散去,重门关闭,
僧人来了,阁楼变得宁静。
我远离尘世的烦忧,
心驰向北方的皇宫。
春天的情绪寄托在东山,
草长莺飞的景色里。
莺鸣喧闹,而我静静地思索。
这美好的时光不能停留,
我心中感到惆怅,
夜晚的鸟儿又回来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山僧生活的向往和自己离开官场的心情。诗篇中通过对比官员的忙碌与僧人的宁静,展现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的“吏散重门掩,僧来闭阁闲”描绘了官员们离去和僧人们来到的场景,通过对门的打开和关闭的描写,反映了两者生活状态的转变。接着,“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表达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心愿,将心思寄托在东山的春天。诗的后半部分则以草长莺飞的景色为背景,以静默思索与喧闹的莺鸣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感慨和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于内心平静与自由的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体现了唐代士人追求自由和返璞归真的思想倾向。
fèng hé duì shān sēng yī zuò tóng dù xiàng gōng duì shān sēng
奉和对山僧(一作同杜相公对山僧)
lì sàn zhòng mén yǎn, sēng lái bì gé xián.
吏散重门掩,僧来闭阁闲。
yuǎn xīn chí běi quē, chūn xīng jì dōng shān.
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cǎo cháng fēng guāng lǐ, yīng xuān jìng mò jiān.
草长风光里,莺喧静默间。
fāng chén bù kě zhù, chóu chàng mù qín hái.
芳辰不可住,惆怅暮禽还。
拼音:fāng chén bù kě zhù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皇甫冉才华横溢,佳作颇多,留给后人的有《皇甫冉诗集》3卷、《全唐诗》收其诗2卷,补遗7首,共241首。诗歌多写离乱漂泊、宦游隐逸、山水风光。诗风清逸俊秀,深得高仲武赞赏。《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新唐书·传文艺》、《唐诗纪事》卷二七、《唐才子传》卷三。
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由盛而衰。处在此时此境,他所赋诗文,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皇甫冉寓居义兴,对义兴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题咏颇多。有《荆溪夜湍》、《洞灵观》、《三月三日同义兴李明府泛舟》等著名诗作。如《荆溪夜湍》云:“惊湍流不极,夜渡识云岑。长带溪沙浅,时因山雨深。方同七里路,更逐五湖心。揭厉朝将夕,潺谖古望今。花源若许到,虽远亦相寻。”《洞灵观》云:“孤烟灵洞远,积雪暮山寒。松柏凌高殿,莓苔封古坛。客来清夜久,仙去白云残。明月开金篆,焚香人木兰。”《三月三日同义兴李明府泛舟》云:“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便可过。处处艺兰春浦绿,萋萋藉草远山多。壶觞须就陶彭泽,风俗犹传晋永和。更使轻桡随转去,微风落日水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