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归路远”出自唐代张籍的《送朱庆馀及第归越》,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ōng nán guī lù yuǎ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东南归路远”全诗:东南归路远,几日到乡中。
有寺山皆遍,无家水不通。
湖声莲叶雨,野气稻花风。
州县知名久,争邀与客同。
《送朱庆馀及第归越》是一首唐代张籍的诗,诗人以送别朱庆馀为主题,描绘了他归乡的道路遥远、家乡的自然景色以及州县官员争相邀请他留下的景象。
中文译文:
东南归路远,
几日到乡中。
有寺山皆遍,
无家水不通。
湖声莲叶雨,
野气稻花风。
州县知名久,
争邀与客同。
诗意和赏析:
《送朱庆馀及第归越》以送别朱庆馀为背景,通过描绘朱庆馀归乡之路的艰难和家乡的景色,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留恋之情。
诗中的东南归路远,几日到乡中,表明了朱庆馀回家的路程遥远而漫长,借此展示了他在外求学的辛苦和追求。有寺山皆遍,无家水不通,描绘了归乡的路途上充满了寺庙和山川的景色,凸显了家乡的宗教氛围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湖声莲叶雨,野气稻花风,形象地描绘了家乡的湖泊和稻田,展示了秋天的湿润和丰收的季节。这些自然元素带给人们的感知,使诗中的家乡更加丰富多彩,令人陶醉其中。
州县知名久,争邀与客同,表明朱庆馀在州县间已经赢得了知名度,并且得到了官员们的争相邀请和款待,彰显出他的才华和成就。
整首诗通过对朱庆馀归乡路上的景色描绘,再结合对他在外求学的辛苦和成就的赞美,体现了对他的羡慕和祝福,并借此展示了家乡的美丽和官员们对他的赞赏,情感深厚,诗意深远。
sòng zhū qìng yú jí dì guī yuè
送朱庆馀及第归越
dōng nán guī lù yuǎn, jǐ rì dào xiāng zhōng.
东南归路远,几日到乡中。
yǒu sì shān jiē biàn, wú jiā shuǐ bù tōng.
有寺山皆遍,无家水不通。
hú shēng lián yè yǔ, yě qì dào huā fēng.
湖声莲叶雨,野气稻花风。
zhōu xiàn zhī míng jiǔ, zhēng yāo yǔ kè tóng.
州县知名久,争邀与客同。
拼音:dōng nán guī lù yuǎn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三阮 (仄韵) 去声十四愿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 如《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