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僻门常掩”出自宋代阳枋的《和黄循斋送景正辅户曹之夔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ué pì mén cháng yǎ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学僻门常掩”全诗:浅见论成败,先几烛是非。
端倪还眇眇,勋绩自巍巍。
学僻门常掩,诗枯毫懒挥。
何时住岩下,质问此心微。
《和黄循斋送景正辅户曹之夔三首》是宋代阳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浅见论成败,先几烛是非。
端倪还眇眇,勋绩自巍巍。
学僻门常掩,诗枯毫懒挥。
何时住岩下,质问此心微。
诗词的诗意是表达一种对人生成败的观察和思考。"浅见论成败"指出我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认识只是肤浅的。"先几烛是非"表示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往往会在短暂的时间里迷失于是非之间。"端倪还眇眇,勋绩自巍巍"暗示我们在探寻人生意义和成就时,往往只能触及到事物表面的一点点端倪,而真正的成就则是崇高而伟大的。
诗词通过描述自身的学问和才华被埋没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对自身局限的感叹。"学僻门常掩,诗枯毫懒挥"揭示了作者的学识和才华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学问被埋没,诗才也因为无心挥洒而逐渐枯竭。这种境遇使得作者感到内心的困顿和无奈。
最后两句"何时住岩下,质问此心微"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内心的追问和思考。作者希望能够远离尘嚣,隐居山岩之中,用内心的沉思来探寻自己微小的存在和内心的真实。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形象和抒情的语言,通过对人生和自身处境的思考,表达了对成败、学问和内心追问的深刻感悟。它给人以启迪,让人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追求的方向。
hé huáng xún zhāi sòng jǐng zhèng fǔ hù cáo zhī kuí sān shǒu
和黄循斋送景正辅户曹之夔三首
qiǎn jiàn lùn chéng bài, xiān jǐ zhú shì fēi.
浅见论成败,先几烛是非。
duān ní hái miǎo miǎo, xūn jī zì wēi wēi.
端倪还眇眇,勋绩自巍巍。
xué pì mén cháng yǎn, shī kū háo lǎn huī.
学僻门常掩,诗枯毫懒挥。
hé shí zhù yán xià, zhì wèn cǐ xīn wēi.
何时住岩下,质问此心微。
拼音:xué pì mén cháng yǎn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八琰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