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木奴困新移”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木奴困新移”出自宋代刘子翚的《潭溪十咏·橘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ù nú kùn xīn yí,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木奴困新移”全诗

《潭溪十咏·橘林》

木奴困新移

木奴困新移,憔悴雪霜侵。
呼童翦其颠,割爱虑已深。
会待春气回,青枝补故林。


赏析


《潭溪十咏·橘林》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橘林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译文:
橘树在新家困顿,形容憔悴雪霜侵。呼唤童子来剪枝,割爱之忧已深沉。期待春天的气息回归,用青枝修补旧木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潭溪的橘林为背景,通过描绘橘树的形态和诗人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索和感慨。

诗词开篇,诗人描述了橘树被迁移到新地后的困顿状况,憔悴的形象受到了雪霜的侵袭,暗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艰难和不易。接着,诗人呼唤童子来修剪橘枝,这里的童子可以理解为希望和助力的象征。通过剪枝,诗人试图割舍自己对过去的情感依恋,表现了他对于割舍爱情的思考和内心的纠结。割爱虽然痛苦,但诗人深知必须面对和解决这份深沉的忧虑。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盼,期待着春气回归,希望新的生机能够重新注入到橘林中。最后一句"青枝补故林"则表达了诗人用新的希望和力量来修补旧有的伤痕,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橘林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割爱和期待的思考,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痛苦,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与橘林的比喻,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经历与自然景物相融合,展示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木奴困新移”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án xī shí yǒng jú lín
潭溪十咏·橘林

mù nú kùn xīn yí, qiáo cuì xuě shuāng qīn.
木奴困新移,憔悴雪霜侵。
hū tóng jiǎn qí diān, gē ài lǜ yǐ shēn.
呼童翦其颠,割爱虑已深。
huì dài chūn qì huí, qīng zhī bǔ gù lín.
会待春气回,青枝补故林。

“木奴困新移”平仄韵脚


拼音:mù nú kùn xīn yí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作者简介


刘子翚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作者介绍


刘子翚的生平

  刘子翚之父刘韐在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刘子翚时年30岁,接到噩耗后,悲愤交集,与其兄刘子羽、刘子翼扶柩返里,守制庐墓三年。服除后,以父荫补承务郎,为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因体弱多病辞职。辞归武夷山,主管冲佑观,讲学传道,常徘徊涕泗于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继母吕氏,教育侄子刘珙,克尽孝友之道。

  朱松在建州临终时,以子朱熹托付刘子翚教养,并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朱熹向刘子翚请教入道门径和次第,刘子翚告诉朱熹从《易经》中得到入道的门径,并以“不远复”三字告诫朱熹。刘子羽待朱熹如子侄,为朱熹之义父,给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朱熹自认为元者四德之首,愧不敢当,就自己改字仲晦。朱熹后来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得益于刘子翚的悉心培养。

  刘子翚无子,以兄刘子羽最小儿子刘玶为后,47岁时病逝,追谥文靖公。遗著由嗣子刘玶编为《屏山集》20卷,朱熹为之作序。宗杲曾作《刘子翚像赞》,称其“财色功名,一刀两断。立地成佛,须是这汉。”

刘子翚的文学创作

  刘子翚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他的学生。钱钟书先生称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而称他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宋诗选注》),在宋代诸多道学和诗歌兼习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讲义语录”习气、“头巾气”最少的一位。与韩驹、吕本中、曾几等交游唱和,故诗歌造诣颇高。风格比较清爽明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风格高秀,不袭陈因”。其五言诗感慨含思,“幽淡卓练,及陶、谢之胜,而无康乐繁缛细涩之态”(《宋诗钞·屏山集钞序》)。朱熹在《屏山集跋》中评价说:“先生文辞之伟,固足以惊一世之耳目,然其精微之学、静退之风,形于文墨,有足以发蒙蔽而销鄙吝之心者,尤览者所宜尽心也。”(《屏山集跋》)在他的五言,尤其是五言古诗中可以获得这种印象。他的绝句佳作颇多,写景抒情擅长以明快的笔调表现深细的构思,表现出一个理学家特有的格物和体验工夫。

  刘子翚受其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早年游秦、洛、赵、魏时,就注意搜访古迹,了解历史,以体会国家兴衰规律,南渡后虽隐居乡里,但无时不忧国,唯因病魔缠身,无力请缨,壮志难酬,因而写入诗中,多以长篇或组诗全景式地反映社会时事,如《望京谣》、《谕俗十二首》等。《汴京纪事》二十首前七首纪国都沦陷,后十三首忆往日繁华,以对比见感愤,殆若“诗史”,历来为人瞩目。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