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薰隐篆”出自清代蒋春霖的《渡江云》,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lú xūn yǐn zhuà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
“炉薰隐篆”全诗:燕泥衔杏雨,炉薰隐篆,朱户昼。
半窗松影碎,小语分茶,日暖唤青禽。
那不见、招手楼阴。
空自踏、落花归去,消歇酒杯心。
沈吟。
红墙几尺,远过蓬山,更难通鱼锦。
换尽了,陌头柳色,愁满罗襟。
梦中常订重逢约,甚隔帘,翻怕相寻。
门又掩,碧桃一树春深。
《渡江云·燕泥衔杏雨》是清代蒋春霖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燕泥衔杏雨,炉薰隐篆,朱户昼。
半窗松影碎,小语分茶,日暖唤青禽。
那不见、招手楼阴。
空自踏、落花归去,消歇酒杯心。
沈吟。红墙几尺,远过蓬山,更难通鱼锦。
换尽了,陌头柳色,愁满罗襟。
梦中常订重逢约,甚隔帘,翻怕相寻。
门又掩,碧桃一树春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思。
诗的开篇,以燕子衔着杏花雨点的景象作为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炉薰的香气弥漫在暖和的白天,红窗户里传来松影斑驳的光线,小鸟因日光而被唤醒。这一系列描写营造了一个温暖宁静的春日场景。
接下来的几句,引发了一种对离别和消逝的思考。诗人看到窗外的落花,踏碎了花瓣,让它们回归大地,而自己的心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平静。沈吟一词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思索和冥想。
诗的后段描述了红墙的高度,超越了蓬山的高度,更难以穿透如鱼鳞般的锦织屏风。这里的红墙、蓬山和鱼锦是意象,暗示了诗人与远方的相思之情。换尽了四季的陌头柳色,愁绪充满了诗人的衣襟。
最后两句描述了诗人在梦中常常与心爱的人订下重逢的约定,但现实中的阻隔如帘幕一般,让他担心难以相见。门又关上了,而碧桃树却依然在春深处绽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离别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这首诗给人以温暖、静谧和忧愁的感觉,展现了蒋春霖独特的诗人情怀。
dù jiāng yún
渡江云
yàn ní xián xìng yǔ, lú xūn yǐn zhuàn, zhū hù zhòu.
燕泥衔杏雨,炉薰隐篆,朱户昼。
bàn chuāng sōng yǐng suì, xiǎo yǔ fēn chá, rì nuǎn huàn qīng qín.
半窗松影碎,小语分茶,日暖唤青禽。
nà bú jiàn zhāo shǒu lóu yīn.
那不见、招手楼阴。
kōng zì tà luò huā guī qù, xiāo xiē jiǔ bēi xīn.
空自踏、落花归去,消歇酒杯心。
shěn yín.
沈吟。
hóng qiáng jǐ chǐ, yuǎn guò péng shān, gèng nán tōng yú jǐn.
红墙几尺,远过蓬山,更难通鱼锦。
huàn jǐn le, mò tóu liǔ sè, chóu mǎn luó jīn.
换尽了,陌头柳色,愁满罗襟。
mèng zhōng cháng dìng chóng féng yuē, shén gé lián, fān pà xiāng xún.
梦中常订重逢约,甚隔帘,翻怕相寻。
mén yòu yǎn, bì táo yī shù chūn shēn.
门又掩,碧桃一树春深。
拼音:lú xūn yǐn zhuàn
平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六铣 (仄韵) 去声十六谏
蒋春霖(1818~1868)晚清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后居扬州。咸丰中曾官两淮盐大使,遭罢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杀(一说仰药死)。早年工诗,中年一意于词,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所作《水云楼词》以身遭咸丰间兵事,特多感伤之音,诗作传世仅数十首,称《水云楼賸稿》。
蒋春霖,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江阴城内蒋家巷人。蒋春霖从小随任湖北荆门直隶知州的父亲蒋尊典在任所生活。少年蒋春霖颖悟聪敏,资性过人,所作诗赋曾压倒词坛前辈强手,故有“乳虎”之称。蒋春霖性格坦爽,屡试不中,仕途不济。道光二十八年(1848)后曾先后在苏北两淮地区任盐官,署理淮南、东台、富安场盐大使。他一生落拓,早岁为诗,中年以后有大量词作,大多为抒情、忆旧和感伤之作,其中不乏寄托思乡之情。 咸丰七年(1857)后,蒋春霖母亲和爱妻先后亡故,其生活更加潦倒,内心愁闷,只能以填词排忧。咸丰末年,40岁的蒋春霖遭罢官,先后居东台、泰州,生活困苦。时值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战乱频传,蒋春霖忧心如焚。期间,他的词对家国的飘摇、人民的流离失所都有极为深沉的描绘。历代词家评说蒋的词婉约多姿,抑郁悲凉,有“词史”之称。和他同时代的词人谭献称颂蒋春霖为“倚声家老杜(甫)”。他与纳兰性德和项鸿祚同被誉为清代词坛“三鼎足”。
同治七年(1868),蒋春霖离别苏北,准备去浙江衢州投靠友人,路经吴江东门外垂虹桥,面对“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江南第一长桥,感到前程茫茫,伤痛之余竟投水而亡。一代词人怀着悲愤离开了人世,年仅51岁。
蒋春霖逝世后,邑人缪荃孙、金武祥等人先后收集并刻印了《水云楼词》、《水云楼续词》、《水云楼烬余稿》等词稿共270余首。建国后,山东齐鲁书社又出版了冯其庸的《蒋鹿潭年谱考略·水云楼诗词辑校》一书,为后人研究蒋春霖提供了重要资料。
蒋春霖早岁工诗,风格近李商隐。中年,将诗稿悉行焚毁,专力填词。据说他由于喜好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项鸿祚的《忆云词》,因自署水云楼,并用以名其词集,这个说法因为没有蒋春霖留下的文献证据,受到一些研究者怀疑。他重视词的内容和作用,认为:“词祖乐府,与诗同源。偎薄破碎,失风雅之旨。情至韵会,溯写风流,极温深怨慕之意。”(李肇增《水云楼词序》)所作词如〔台城路〕《易州寄高寄泉》、〔卜算子〕“燕子不曾来”等,多抒写仕途坎坷、穷愁潦倒的身世之感,悲恻抑郁。其咏时事之作,如〔台城路〕“惊飞燕子魂无定”、〔渡江云〕《燕台游踪,阻隔十年,感事怀人,书寄王午桥、李闰生诸友》等,虽被誉为“倚声家老杜”,但内容大都抒写太平军扫荡江南时,士大夫流离之感以及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哀叹。
在艺术上,蒋春霖目无南唐两宋,更不囿于当代浙派和常州派的樊篱。他的词讲究律度,又工造境,注意炼字炼句,在清末颇受称誉。谭献称其“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箧中词》卷五)。
《水云楼词》,蒋春霖生前刻于东台,后收入杜文澜《曼陀罗阁丛书》中。蒋卒后,他的好友于汉卿搜集未刻之词,与宗源翰所藏,合刻《补遗》1卷。缪荃孙也重刻过他的词集。1933年出版的《词学季刊》创刊号,又发表其未刻词9首。总计蒋春霖词今存170余首。诗作今存不及百首,由金武祥刻入《粟香室丛书》,题为《水云楼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