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绕嵩山寂师塔”出自唐代元稹的《志坚师》,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iàn rào sōng shān jì shī tǎ,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便绕嵩山寂师塔”全诗: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
灵武朝天辽海征,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薙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志坚师》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嵩山老僧披破衲,
七十八年三十腊。
灵武朝天辽海征,
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薙却头,
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
已见淮西阵云合。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虔诚的老僧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修行精神。诗中的老僧已经在嵩山修行了七十八年,度过了三十个寒暑。他曾参与灵武朝天、辽海征战等众多战役,他的足迹遍布宇宙,行走了三四个周回。起初,他因为内心的不满而剃掉了自己的头发,然后环绕嵩山寻找心灵的宁静。然而,他在淮西的战场上半年未归,就已经看见了淮西的阵云合拢。
赏析:
《志坚师》通过描写老僧的身世和经历,表达了他坚定的信仰和修行精神。老僧在修行的道路上经历了艰辛和困苦,但他通过忍耐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度过了许多年月。他参与了各种战役,游历了广袤的宇宙,这些经历使他的修行更加丰富和深入。他起初因为内心的困扰而剃发,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在嵩山的寂静之地寻找内心的宁静。然而,虽然他在淮西战场上的时间不长,但他已经预见到了战事将要发生的情景。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老僧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对老僧身世和经历的描述,诗人传递了对修行的崇高追求和对信仰的执着。诗中的嵩山和淮西象征着修行和战斗的两个不同境界,通过对这两个地方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人生的种种境遇和考验。整首诗以嵩山老僧为主题,通过描述他的修行历程和战争经历,展现了诗人对信仰、修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zhì jiān shī
志坚师
sōng shān lǎo sēng pī pò nà, qī shí bā nián sān shí là.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
líng wǔ cháo tiān liáo hǎi zhēng,
灵武朝天辽海征,
yǔ zhòu céng xíng sān sì zā.
宇宙曾行三四匝。
chū yīn yàng yàng tì què tóu, biàn rào sōng shān jì shī tǎ.
初因怏怏薙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huái xī wèi fǎn bàn nián qián, yǐ jiàn huái xī zhèn yún hé.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拼音:biàn rào sōng shān jì shī tǎ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五合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