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此枝春恰到”出自元代王庭筠的《清平乐 赋杏花》,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ǐ yǒu cǐ zhī chūn qià dào,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只有此枝春恰到”全诗:今年春早。
到处花开了。
只有此枝春恰到。
月底轻颦浅笑。
风流全似梅花。
承当疏影横斜。
梦想双溪南北,竹篱茅舍人家。
《清平乐 赋杏花》是元代诗人王庭筠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今年春早。
到处花开了。
只有此枝春恰到。
月底轻颦浅笑。
风流全似梅花。
承当疏影横斜。
梦想双溪南北,竹篱茅舍人家。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诗人观察到今年的春天来得很早,到处都是盛开的花朵。然而,只有这枝杏花的春天正好,它在月光下微微皱眉浅笑。这枝杏花风姿绰约,完全像梅花一样风流。它承担着春光的倾斜投影。诗人憧憬着南北两岸的山谷,那里有竹篱茅舍的人家,是他心中梦想的归宿。
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春天的花开景象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先,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到来,春天来得很早,到处都是盛开的花朵,展现出春天的繁荣景象。
接着,诗人通过对一枝杏花的描写,凸显了它的独特之处。诗人用形容梅花的风流来形容杏花,将两种花朵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杏花的赞美之情。
诗中还运用了意象的手法,将月底的轻颦浅笑比喻为杏花在月光下微微皱眉,生动地描绘了杏花的姿态和表情。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憧憬着南北两岸的山谷,那里有竹篱茅舍的人家,成为他心中梦想的归宿。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清新的意象和深情的赞美构建起了一幅春天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理想归宿的向往。
qīng píng lè fù xìng huā
清平乐 赋杏花
jīn nián chūn zǎo.
今年春早。
dào chù huā kāi le.
到处花开了。
zhǐ yǒu cǐ zhī chūn qià dào.
只有此枝春恰到。
yuè dǐ qīng pín qiǎn xiào.
月底轻颦浅笑。
fēng liú quán shì méi huā.
风流全似梅花。
chéng dāng shū yǐng héng xié.
承当疏影横斜。
mèng xiǎng shuāng xī nán běi, zhú lí máo shè rén jiā.
梦想双溪南北,竹篱茅舍人家。
拼音:zhǐ yǒu cǐ zhī chūn qià dào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号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金代辽东人(今营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王庭筠善诗文,“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元好问《中州集》称赞他“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又在《黄华墓碑》中说他“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况周颐云:“金源人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 唯王黄华小令,间涉幽峭之笔,绵邈之音。“(《惠风词话》卷三)王庭筠诗虽然工于造语,风格清隽,但偏于模拟,较少艺术独创性。其内容大多以闲适为主,除少数篇章抒发了一些宦途波折的苦闷情绪外,极少接触现实题材。这较典型地代表了大定、明昌间金代诗坛脱离现实的风气。其存诗近30首,存词10多首,被元好问收入《中州集》及《中州乐府》。
书画,山水师任询(字君谟),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与党怀英、赵沨、赵秉文俱以书法成名家,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传世作品《幽竹枯槎图》卷,绢本,墨笔,卷末王庭筠以大行书题识曰:“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该画笔墨富有变化,柏树用笔潇洒爽朗,水墨淋漓,霜韵铁骨;画竹笔力挺劲,叶如刀裁,纵恣奔放,现藏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明李日华《六砚斋三笔》说:“庭筠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子山诸人不及也。”金国元好问认为:庭筠书法虽有北方胡羯末的雄悍之气,却也风流蕴藉。元袁櫵说:“黄华老人悉祖宝章,故其大气超轶抗衡。”后人对其书法评论是很高的。
著有《王翰林文集》40卷、《黄华集》、《藂辨》10卷等,但多散佚于金末衰乱之世。存世墨迹有《幽竹枯槎图题辞》,碑刻有《博州重修庙学记》、《重修蜀先主庙碑》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北文献史学家金毓黻编著的王氏《黄华集》,收录其文章诗词,并编撰《年谱》传于世。
王庭筠:于公元1151年出生在金代辽东,今营口熊岳地区。出身于书香世家,是左相张浩的外孙、书画家米芾的外甥、汉朝太原贤士王烈的32世孙。其父王遵古(字仲元),正隆五年(1160年)中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为官清正,学识渊博,时人誉之为“辽东夫子”,娶太师南阳郡王张浩之女,生四子,王庭筠排行第三。
庭筠自幼聪颖,《元氏墓碑》载,六岁同父兄诵书,能通大义,七岁学诗,十一岁赋文做诗,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涿郡才子王修,不随流俗,很少对人有所赞许,但一见庭筠,便许以国士。
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中进士,受官承事郎,调任恩州军事判官。在任时,“计获谋为不轨的郡民邹四,开释无辜受牵连的百姓千余人”。但是在以严刑为尚的政治环境下,却不升反降,再调馆陶主簿,仍困于簿书期会,通检推排的工作。任满后卜居彰德(即相州,今安阳),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自号“黄华山主”。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召入馆阁,召为应奉翰林文字,命与秘书郎张汝方鉴定内府书画,集所见珍品与当时士大夫家藏前贤墨迹汇刻成《雪溪堂帖》(今已佚)。后迁翰林修撰。
承安元年(1196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
承安四年,起用为应奉翰林文字。
泰和元年(1201年),复为翰林修撰,扈从章宗秋山射猎,应制赋诗三十余首,甚被奖誉,将要大用。
泰和二年(1202年)十月十日,去世,终年52岁,金章宗特写诗追悼。
其子王曼庆(一作王万庆),字禧伯,号澹游,善墨竹、树石,有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