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似潇湘岸”出自唐代齐己的《竹里作六韵》,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ū shì xiāo xiāng à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忽似潇湘岸”全诗:我来深处坐,剩觉有吟思。
忽似潇湘岸,欲生风雨时。
冷烟濛古屋,干箨堕秋墀。
径熟因频入,身闲得遍欹。
踏多鞭节损,题乱粉痕隳。
犹见前山叠,微茫隔短篱。
竹林里作六韵
我来到竹林深处坐下,心中若有所思。
突然间,我仿佛置身于潇湘岸边,感觉即将风雨来临。
冷烟笼罩着古老的房屋,干枯的竹叶从秋天的庭院飘落。
由于经常走动,路径已经熟悉,身心得到了片刻的休息。
多次踏过的竹节已经磨损,临时书写的题诗已经模糊不清。
依然能够看到前方山峦重叠,虽然微茫,但已被短篱隔开。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齐己在竹林深处思考吟咏的心境。作者以描写竹林的景物和自己在其中的感受来抒发情感。诗中呈现出的冷烟、古屋、秋墀、竹节等形象,与作者心中的念想形成对应,营造出一种安静、恬淡的氛围。虽然只是一片竹林,但作者通过观察和体验,融入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韵味和生活的诗意。
作者借用潇湘岸等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澎湃和激动,与寂静的竹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诗中的多次走动和熟悉的路径,以及踏损的鞭节和题乱的粉痕,表明作者对于竹林的亲近与热爱,以及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最后两句“犹见前山叠,微茫隔短篱”,在表现竹林中一片苍茫景色的同时,也可理解为人生中的遥远目标和现实的距离。虽然前方山峦隔着短篱微茫可见,但作者的内心仍怀有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淡雅的描写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自然、随性的境界。同时,也启发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诗意的存在。
zhú lǐ zuò liù yùn
竹里作六韵
wǒ lái shēn chù zuò, shèng jué yǒu yín sī.
我来深处坐,剩觉有吟思。
hū shì xiāo xiāng àn, yù shēng fēng yǔ shí.
忽似潇湘岸,欲生风雨时。
lěng yān méng gǔ wū, gàn tuò duò qiū chí.
冷烟濛古屋,干箨堕秋墀。
jìng shú yīn pín rù, shēn xián dé biàn yī.
径熟因频入,身闲得遍欹。
tà duō biān jié sǔn, tí luàn fěn hén huī.
踏多鞭节损,题乱粉痕隳。
yóu jiàn qián shān dié, wēi máng gé duǎn lí.
犹见前山叠,微茫隔短篱。
拼音:hū shì xiāo xiāng àn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五翰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