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若逢燕国相”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若逢燕国相”出自唐代李峤的《烛》,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ruò féng yān guó xiāng,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

“若逢燕国相”全诗

《烛》

若逢燕国相

兔月清光隐,龙盘画烛新。
三星花入夜,四序玉调晨。
浮炷依罗幌,吹香匝绮茵。
若逢燕国相,持用举贤人。


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烛光掩映兔月清明,
盘龙绘成的画烛崭新。
三颗星星在夜空中闪耀,
四季美玉散发清晨的音调。
浮炷依偎在罗幕之上,
吹动香气升腾绮丽之茵。
如果遇见燕国的相士,
请动用他的智慧,举荐才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烛光的美景为主题,以烛光隐现和展现之美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才华荟萃的期待。诗中通过描绘兔月、龙盘画烛、星辰、四季玉、浮炷、香气等意象,以及燕国相和举荐贤人的情节,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细腻触发和对人才的期待。

首句"兔月清光隐,龙盘画烛新"以兔月清明,烛光被掩映的意象,形容了光亮的美丽。其中,兔月指农历三月,清明时节的月亮,表达了温暖舒适的夜晚气氛;龙盘画烛则是指用龙形画出的烛台,突出了烛台的华丽和烛光的灼热明亮。整句表达了烛光美景的充实和瑰丽之感。

下句"三星花入夜,四序玉调晨"通过星辰和四季玉来揭示烛光的美妙和宏伟。三星花指星星闪耀时的美丽,四序玉指四季美玉表达的瑰丽美景,用来比拟烛光的辉煌和壮美。整句表达了烛光美景的辽阔和卓绝之感。

接下来两句"浮炷依罗幌,吹香匝绮茵"通过描绘炷香和罗幌、香气和绮茵,来形容烛光的娇媚和芬芳。浮炷借汲水炷香,寓意烛光的美丽和香气飘逸之感;罗幌和绮茵则是指华丽的帷幕和装饰,强调了烛光的华美和温馨。整句表达了烛光美景的娇柔和芬芳之感。

最后两句"若逢燕国相,持用举贤人"揭示了作者对燕国相的期待和对人才的推崇。燕国相指官职高位的人,寓意能体察美景和才能荟萃的人才。通过寻求燕国相的帮助,来举荐贤人,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感召和对人才的志向。整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和智慧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烛光的美景,展示了烛光美丽辉煌的一面,并将美景与智慧人才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才华荟萃的期待。

“若逢燕国相”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hú

tù yuè qīng guāng yǐn, lóng pán huà zhú xīn.
兔月清光隐,龙盘画烛新。
sān xīng huā rù yè, sì xù yù diào chén.
三星花入夜,四序玉调晨。
fú zhù yī luó huǎng, chuī xiāng zā qǐ yīn.
浮炷依罗幌,吹香匝绮茵。
ruò féng yān guó xiāng, chí yòng jǔ xián rén.
若逢燕国相,持用举贤人。

“若逢燕国相”平仄韵脚


拼音:ruò féng yān guó xiāng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仄韵) 去声二十三漾

作者简介


李峤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作者介绍


李峤的介绍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