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天津一别九秋长”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天津一别九秋长”出自唐代上官仪的《和太尉戏赠高阳公》,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iān jīn yī bié jiǔ qiū zhǎng,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天津一别九秋长”全诗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天津一别九秋长

熏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
红尘正起浮桥路,青楼遥敞御沟前。
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
惯是洛滨要解佩,本是河间好数钱。
翠钗照耀衔云发,玉步逶迤动罗袜。
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
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
天津一别九秋长,岂若随闻三日香。
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赏析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是唐代上官仪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熏炉御史出神仙,
云鞍羽盖下芝田。
红尘正起浮桥路,
青楼遥敞御沟前。
倾城比态芳菲节,
绝世相娇是六年。
惯是洛滨要解佩,
本是河间好数钱。
翠钗照耀衔云发,
玉步逶迤动罗袜。
石榴绞带轻花转,
桃枝绿扇微风发。
无情拂袂欲留宾,
讵恨深潭不可越。
天津一别九秋长,
岂若随闻三日香。
南国自然胜掌上,
东家复是忆王昌。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与高阳公的相遇和赠诗情景。诗人首先称赞高阳公官职尊贵,似乎是仙人降世,乘骑飞行在芝田之上。红尘中的喧嚣与浮躁被诗人所抛离,他们站在御沟前的青楼处,俯瞰着繁华纷扰的世界。诗人赞美高阳公和他的美人们,他们的风采不凡,美丽动人,已经持续了六年。高阳公似乎是一个富商,他在洛滨和河间都有财富。诗人描绘高阳公的妻妾们,她们佩戴着翠钗,发饰闪耀着光芒,步履婀娜动人,穿着罗袜。她们身上的装饰如石榴绞带一般轻盈,桃枝和绿扇微风中摇曳。诗人感慨地说,这些美人们的情意无情,拂袖欲留宾客,却又无法跨越深潭的爱恨纠葛。诗人与高阳公分别已久,九个秋天过去了,不禁怀念起与他的相聚。他想到南国的风景美景,仿佛掌上珍宝,但他也会思念东家的王昌(可能是指高阳公的故乡或他的知交)。整首诗以描绘美人和对过去友情的怀念为主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和人情冷暖。

赏析:
这首诗词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代社会的繁华景象和人情冷暖。诗人通过形容高阳公及其美人们的容貌和风采,展示了当时社会上贵族富商的奢华生活和他们与文人的交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熏炉、云鞍、羽盖等,以及红尘、青楼、御沟等地方的描写,使整首诗词充满了浓厚的唐代风情。诗人对高阳公和他的美人们的赞美和怀念,既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和富贵,也凸显了人情冷暖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诗词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展示了唐代社会的一面。它呈现了一种对过去友情的怀念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人生的无常和对爱情的矛盾感受。整首诗词以流畅的韵律和优美的词藻,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唐代社会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天津一别九秋长”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é tài wèi xì zèng gāo yáng gōng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xūn lú yù shǐ chū shén xiān, yún ān yǔ gài xià zhī tián.
熏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
hóng chén zhèng qǐ fú qiáo lù,
红尘正起浮桥路,
qīng lóu yáo chǎng yù gōu qián.
青楼遥敞御沟前。
qīng chéng bǐ tài fāng fēi jié, jué shì xiàng jiāo shì liù nián.
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
guàn shì luò bīn yào jiě pèi, běn shì hé jiān hǎo shù qián.
惯是洛滨要解佩,本是河间好数钱。
cuì chāi zhào yào xián yún fā,
翠钗照耀衔云发,
yù bù wēi yí dòng luó wà.
玉步逶迤动罗袜。
shí liú jiǎo dài qīng huā zhuǎn, táo zhī lǜ shàn wēi fēng fā.
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
wú qíng fú mèi yù liú bīn, jù hèn shēn tán bù kě yuè.
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
tiān jīn yī bié jiǔ qiū zhǎng,
天津一别九秋长,
qǐ ruò suí wén sān rì xiāng.
岂若随闻三日香。
nán guó zì rán shèng zhǎng shàng, dōng jiā fù shì yì wáng chāng.
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天津一别九秋长”平仄韵脚


拼音:tiān jīn yī bié jiǔ qiū zhǎng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仄韵) 上声二十二养

作者简介


上官仪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作者介绍


上官仪的评价

  上官仪,一个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一个久居洛阳死于洛阳的人。他的名字很特别。"上官"这个复姓,好听,好记,高贵,神秘,许多武侠小说里的厉害角色,都姓上官。或许看到"上官仪"这个名字,不少人会联想到某个神秘帮派的最高首领,他面冷气傲,武功超群,只报名字,便吓得众人胆战心惊。然而,真正的上官仪却不会武功,他最擅长的是写诗、写奏折,舞文弄墨,精于案牍。

  他写诗,没有李白的名气大,达不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他从政,没有长孙无忌的威望高,最后还落了个身首异处。即便如此,他仍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一个被政治出卖的诗人。他创下的"上官体",对推动唐诗走向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他赤胆忠心辅佐唐太宗、唐高宗,为救皇帝脱离困境,不惜押上性命!遗憾的是,他把宝押错了,把命搭上了。

  历史没有刻意地去记忆上官仪的生日,却记住了他的死。古往今来,有的人死得很壮烈,有的人死得很古怪,上官仪就是一个死得很古怪的人。所以,他的卒年,历史记得很清楚,他的生年,历史记得很模糊。他生于公元608年前后,这正是隋炀帝杨广最丧心病狂的时候,在他的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没有安生日子。上官仪的家乡在陕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陕县,离洛阳不远,直接受隋炀帝淫威的辐射。这样,上官仪的生存环境很糟糕。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人杀害了。好心人把上官仪藏到一座寺庙里,使他侥幸逃过了仇家的追杀。

  后来,李渊父子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解放了上官仪的家乡,上官仪这才结束了东躲西藏的窝囊日子。

  童年的苦难经历,磨砺了上官仪的意志,使他拥有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和智慧。他重拾学业,用心苦读,没几年便可写出漂亮诗文。乡邻们都说,上官仪真是个才子啊!才子在民间,而朝廷不知,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上官仪不愿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决定考官。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普通人要想当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才有当官的机会。那些考不中进士的人,顶多当个跑腿的差役,没有官职,不入品流。但要考中进士,谈何容易!每年的应试者都有数千人,最后被录取的,却只有寥寥数人,那可真是千里挑一,比如今的公务员考试难得多!当时的读书人,多是年年备考,考了又考,有的人连考十几次仍然不中,耗费了岁月,贻误了青春。所以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说考中进士很难很难,以致50岁的进士还称得上“年轻”,还为“少年”,难怪有人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了。

  上官仪一头乌发,远没到“白头”的年纪,他能考中进士吗?亲戚们都替他捏着一把汗。上官仪却一点也不紧张,他昂着头,挺着胸,踌躇满志,进了考场。没过多久,发榜了,上官仪榜上有名,考了个全国第3名,进士及第!这下子不得了,太宗皇帝御笔亲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晋书》 ,就是上官仪在这个岗位上参与编修的,此为后话,这里撇过不提。且说唐太宗很快又提拔上官仪当了机要“秘书”,专管校对皇帝的诗文。上官仪成了最年轻的侍臣。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每次宴会群臣,都要让他作陪。

  上官仪的好运气来了!此后步步高升,俸禄越领越多,官职越做越大,及至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他又连升三级,先任秘书少监,再任西台侍郎,最后当上了世人瞩目的宰相!

  当上宰相的上官仪,心里美滋滋的,看啥都觉得美丽,看啥都觉得有诗意,于是诗兴大发,经常写诗。他写得最多的,是洛阳城的黎明,是洛河边的美景。你可能会感到疑惑:唐朝的京城是长安,上官仪为何不写长安写洛阳呢?莫非洛阳有他最牵挂的人或物?看官有所不知,上官仪一生中最得意的黄金时光,大部分是在洛阳度过的。他钟情洛阳,实在是因为他与洛阳的缘分深,而这种缘分,又因他生命的句号画在了洛阳而加深了。话说唐高宗是个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他惧内惧得要死,皇后武媚娘咳嗽一声,都吓得他半天不敢说话。这武媚娘就是后来的则天女皇。传说她用毒辣手段害死了高宗的前妻王皇后和萧淑妃。或许是做贼心虚,她夜夜梦见这俩人化作厉鬼向她索命。为了睡得安稳,她就劝高宗换个“办公地点”,把朝堂从长安搬到了东都洛阳。上官仪身为当朝宰相,自然也跟着皇帝来到了洛阳。那天,他像往常一样上早朝。时近破晓,皇城外边静悄悄的。城门外的天津桥铁链高锁,要等到天明后才会打开。上官仪骑着马来到桥头的洛堤上,与百官们一起等候放行入宫。

  几声鸟叫,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几缕秋风,吹散了天边的一片乌云。月光皎洁,洒落点点银辉,洛河水波光粼粼,美丽动人。远处龙门山墨色如黛,令人浮想联翩。上官仪陶醉了。洛阳山水秀美,此般美景,在长安何曾见到过?他觉得有必要抒发一下澎湃于心的感情,于是略一沉吟,吟出一首诗:“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周围的官员们一听,哎哟,好诗!音韵清亮,宰相出口不凡!有那善于拍马逢迎的,当即找来笔墨纸张,将此诗认真记录。这首诗,就是《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一生写诗无数, 《入朝洛堤步月》是其代表作。有人喜欢这首诗,认为它对仗工整,遣词清丽婉转,值得细细品味。也有人认为它缺乏深意,过于雕琢,属于面目死板的应制诗。上官仪的诗歌,确实大部分都属于应制诗。这倒不能怪他,实在是当时文坛风气使然。初唐诗人受齐梁文风影响,写诗时过于讲究声辞之美。唐太宗是个文学爱好者,对这点更是看得很重。在他的影响下,唐初的宫廷文学多局限于应制咏物的范畴。上官仪身为朝臣,难免受流习影响,所以他的诗作,多数有着奉命应制的呆板面貌。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相比,上官仪的诗歌还是可圈可点的。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他以高度纯熟的白描技巧,把五言诗的写作方式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人称“上官体”。

  “上官体”虽显呆板,但正因为有了一定的程式,使后来学诗的人有了范本可寻,却也承上启下,推动诗歌形式走向了规范。我们在欣赏李白诗歌狂放的同时,不妨品味一下“上官体”的严谨。

  上官仪会写诗,是个诗人。但诗人只是他的第二身份,他的人生目标,是从政。可惜政治不是啥好东西,上官仪最后死在了“政治”二字上。

上官仪的生平

  他是唐代大臣,唐初著名诗人。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在扬州发动叛乱,弑杀隋炀帝,上官仪父亲江都宫副监上官弘被宇文化及党羽陈稜所杀。上官仪年幼,藏匿幸免。

  上官仪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上官仪被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杨仁恭看重,举荐赴京师长安参加科考。上官仪以“对求贤策”、“对用刑宽猛策”二策中进士,诏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贞观二十年(646年),玄奘法师向太宗进新译《经论》、新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并请求皇帝给《经论》撰序言,唐太宗自制《大唐三藏圣教序》成,在庆福殿召集群僚,赐玄奘法师座,命上官仪宣读《《大唐三藏圣教序》。

  唐高宗即位后,上官仪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显庆四年(公元660年)被任命为都讲令侍讲,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上官仪刚直肯谏,主张废皇后武则天。武则天专权后,其宠臣许敬宗秉其意,本奏上官仪与已废太子李忠谋反,武则天以此为由,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处死,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以国礼改葬。上官仪的诗作很多,其词绮丽婉媚,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时称“上官体”。他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格律诗、联句的形成,很有影响。

上官仪的介绍

  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唐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上官仪刚直肯谏,因建议高宗废武则天,遭武氏嫉恨。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丙戌(十三)日(665年1月4日),被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其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嫔。唐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上官仪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仪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因其位显,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他又归纳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入朝洛堤步月》是上官体较好的代表作。而《八咏应制》则是典型的宫体诗。《全唐诗》录其诗1卷。 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