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初堕云遽回”出自宋代王炎的《雪中怀韩毅伯》,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xuě huā chū duò yún jù huí,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
“雪花初堕云遽回”全诗:鸡罢三号来晓色,披衣起见瓦沟白。
雪花初堕云遽回,天意应怜未归客。
男儿铁石为刚肠,忍穷不见可怜色。
当知曳履郭先生,可作餐毡苏属国。
《雪中怀韩毅伯》是一首宋代王炎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雪中怀韩毅伯
鸡罢三号来晓色,
披衣起见瓦沟白。
雪花初堕云遽回,
天意应怜未归客。
男儿铁石为刚肠,
忍穷不见可怜色。
当知曳履郭先生,
可作餐毡苏属国。
诗词的中文译文:
鸡鸣三声迎晓的曙光,
披上衣服看见瓦沟的白雪。
雪花刚刚飘落又匆匆消失,
天意应该怜惜未归的客人。
真正的男子汉应该坚韧如铁石,
忍受贫穷却不显出可怜的神色。
你应该知道,郭先生步履维艰,
却能在苏国这样的地方过上美好的生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在雪中怀念朋友的场景。诗人醒来时,听到鸡鸣,看到窗外瓦沟上洁白的雪,心中思念着远方的友人。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又迅速消融,诗人感叹天意或许会怜惜远离家乡的客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通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展示了男子汉坚韧刚毅的品质。他说,真正的男儿应该像铁石一样坚强,即使忍受贫穷也不流露出可怜的神色。最后,诗人提到了郭先生,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努力生活,却能在苏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表明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复杂人生境遇中坚韧不拔的赞赏。
这首诗词通过对雪中怀念友人的描写,传递了友情、坚韧和希望的情感。通过描绘雪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展示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并表达了自己对坚韧品质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具象的描写和寓意的抒发,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
xuě zhōng huái hán yì bó
雪中怀韩毅伯
jī bà sān hào lái xiǎo sè, pī yī qǐ jiàn wǎ gōu bái.
鸡罢三号来晓色,披衣起见瓦沟白。
xuě huā chū duò yún jù huí, tiān yì yīng lián wèi guī kè.
雪花初堕云遽回,天意应怜未归客。
nán ér tiě shí wèi gāng cháng, rěn qióng bú jiàn kě lián sè.
男儿铁石为刚肠,忍穷不见可怜色。
dāng zhī yè lǚ guō xiān shēng, kě zuò cān zhān sū shǔ guó.
当知曳履郭先生,可作餐毡苏属国。
拼音:xuě huā chū duò yún jù huí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灰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