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我生辰在斗牛中”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我生辰在斗牛中”出自宋代李刘的《朝中措(自寿)》,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ǒ shēng chén zài dòu niú zhōng,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我生辰在斗牛中”全诗

《朝中措(自寿)》

我生辰在斗牛中

我生辰在斗牛中
井路有何功。
运转峨眉山月,按行雪界天风。
归欤老矣,愁添鬓白,酒借颜红。
丘壑堪容我辈,轩裳分付诸公。


赏析


译文:
《朝中措(自寿)》
我出生在斗牛宫。
井路有何功。
命运随着峨眉山的月亮旋转,越过雪界,受风吹拂。
回首老去,忧愁加倍使鬓发白,只能依靠酒来保持容颜红润。
这山河容纳了我们这一代,而轩裳则托付给后来之人。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刘对自己生命轨迹的反思和对时光的感慨。他提到自己出生在斗牛宫,这表达了他对自己在宇宙中微小存在的思考,同时也意味着他是在庙堂中出生的。

诗中的井路代表了日常生活的平凡与功利,诗人质疑其对自己生命的意义。随后他提到命运如同峨眉山的月亮,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而雪界和天风则暗示了艰苦与不易。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老去的焦虑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他形容自己的鬓发逐渐变白,而唯有借助酒来使容颜保持红润。最后,诗人深情地将这片大地留给后人,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并传承美好的传统。

赏析:
这首诗以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李刘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他通过描绘出生于庙堂的自身身份,以及对平凡生活的质疑,表达了对人生存在的意义的探讨。他运用山月、雪界和天风等形象,呈现出人生起伏和困难的真实感受。

诗人对自己的老去和流逝的时间表示了焦虑,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奈。然而,他最后将这片乐土留给后人,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并传承美好的传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勾勒出了人生轨迹上的坎坷和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它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同时也强调了传统与传承的价值。

“我生辰在斗牛中”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háo zhōng cuò zì shòu
朝中措(自寿)

wǒ shēng chén zài dòu niú zhōng.
我生辰在斗牛中。
jǐng lù yǒu hé gōng.
井路有何功。
yùn zhuàn é méi shān yuè, àn xíng xuě jiè tiān fēng.
运转峨眉山月,按行雪界天风。
guī yú lǎo yǐ, chóu tiān bìn bái, jiǔ jiè yán hóng.
归欤老矣,愁添鬓白,酒借颜红。
qiū hè kān róng wǒ bèi, xuān shang fēn fù zhū gōng.
丘壑堪容我辈,轩裳分付诸公。

“我生辰在斗牛中”平仄韵脚


拼音:wǒ shēng chén zài dòu niú zhōng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仄韵) 去声一送

作者简介


李刘李刘(1175-1245),字公甫,号梅亭,崇仁白沙(今江西省崇仁县张坊乡沙洲村附近)人。南宋后期骈文作家。自幼聪明好学,喜作骈文诗词。嘉定元年(1208)中进士(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一八),初任宁乡县(今湖南宁乡)主簿。曹彦约为湖广总领时,留为幕僚。董居谊出任四川制置使时曾为属僚。先后在四川荣、眉两州任知州,后担任西南一带的漕运使,统领成都等诸路军马,以御使大夫之职负责四川(含云、贵)的军、政事务,掌八印于一身。后迁两浙运干,历任礼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起居舍人、吏部侍郎、中书舍人兼直院,宝章阁待制等职。他治事果断,措施得当,僚佐无不叹服。

作者介绍


李刘的主要成就

  李刘以写骈体文著名。用典叙事贴切,融化古语工巧,运用本朝典故恰到好处。其诗词虽多为“寿词”,但抒情意味极浓,《闻笛》诗被刘克庄《后村千家诗》选作为“音乐门·笛”类代表作。他才高学博,曾荣获理宗御书“梅亭”牌额,为此专门构筑“御书阁”,隆重供奉。其著作有《梅亭类稿》、《续梅亭类稿》各30卷,另有其门人罗逢吉为其所辑的《桔山四六》(又名《四六标准》)40卷。事见《道园学古录》卷三三《李梅亭续类稿序》,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二、《宋史翼》卷二九有传。

  李刘诗,据《全芳备祖》、《前贤小集拾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程千帆、吴新雷在《两宋文学史》中说:“南宋后期四六名家首推李刘。”

  李刘是宋代最用力于四六的文人。他的四六作品多达1100多篇,名作也多,在当时享有盛名,如《贺丞相明堂庆寿并册皇后礼成平淮寇奏捷启》中的一节:“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风移俗易;东夷之人也,西夷之人也,气夺胆寒。风声鹤唳,不但平淮;雪夜鹅鸣,更观擒蔡。信君子不战,战必胜;知人臣无将,将则诛。”此启是祝贺平定叛将李全的,典故成语运用得十分贴切,对仗工巧而又稳妥,风格也比较典重浑成。(高教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