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裹仙人影更清”出自宋代汪莘的《偶题》,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uè guǒ xiān rén yǐng gèng qī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月裹仙人影更清”全诗:浮云散尽月孤明,月裹仙人影更清。
忆昔相逢不相识,如今同坐复同行。
《偶题》是宋代汪莘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浮云散尽月孤明,
月裹仙人影更清。
忆昔相逢不相识,
如今同坐复同行。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夜的景象,借夜色和月光,表达了人世间的情感和相遇的巧合。作者通过描绘浮云散去,明亮的月光照耀下,仙人的身影愈发清晰可见。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与陌生人相遇的回忆,以及现在能够共同坐下、共同行走的喜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月夜景象,通过月光照耀下的仙人身影,给人以神秘、梦幻的感觉。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浮云的散去与明亮的月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和仙人的身影的清晰。这种对比营造了一种寂静而神秘的意境,使人心生遐想。
诗人通过表达对过去相遇的回忆,以及现在能够共同坐下、共同行走的喜悦,传达了一种人生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诗中的“忆昔相逢不相识,如今同坐复同行”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中的巧合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它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的相遇和共同的经历,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这首诗词简洁明快,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它让人们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ǒu tí
偶题
fú yún sàn jìn yuè gū míng, yuè guǒ xiān rén yǐng gèng qīng.
浮云散尽月孤明,月裹仙人影更清。
yì xī xiāng féng bù xiāng shí, rú jīn tóng zuò fù tóng háng.
忆昔相逢不相识,如今同坐复同行。
拼音:yuè guǒ xiān rén yǐng gèng qīng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汪莘关心国事。在《击鼓行》中,他描写击鼓之声彻天动地,“豺狼闻之脑门裂,狐鼠粉碎臭满穴”,表示了与恶势力斗争的愿望;在《游甘露寺》中写道“闻道昔时兵可用,未知今日意如何。伤心南渡英雄尽,屈指中原岁月疏”,对南宋当权者养兵不用、不图收复失地作了严厉的批评。汪莘的诗学李白,如《群玉堂即事》起四句:“蓬莱道山到者稀,忽随飙驾同来归。天横阆野望不尽,地绝瀛海如无依”,想象丰富,然而才力有所不及,往往落卢仝窠臼。他的诗风格多样,也不乏清新之作。如“好剪吴淞半江水,袖归三十六峰前”(《三月十九日过松江二绝》);“怪得湖边天色好,小舟争载夕阳归”(《晚晴即事》),喜借用前人成句或诗境而又能自出机杼,自然熨贴。
汪莘也善写词,自序中说他喜爱苏轼、朱敦儒、辛弃疾的词。《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他“所作稍近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