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瑟有馀声”出自唐代羊士谔的《寒食宴城北山池,即故郡守荣阳郑钢目为折柳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ǎo sè yǒu yú shēng,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宝瑟有馀声”全诗: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
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
鶗鴂流芳暗,鸳鸯曲水平。
归心何处醉,宝瑟有馀声。
诗词《寒食宴城北山池,即故郡守荣阳郑钢目为折柳亭》是唐代羊士谔所作,描写了一个寒食节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在城北的山池边举行寒食宴,这就是荣阳郑钢目为折柳亭。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
落花经过“上巳”节,细雨伴随清明天气。
鶗鴂(鸟名)流传芳香,鸳鸯在曲水平面上游动。
归心不知在何处欢醉,多情的琴声如宝瑟般余音袅袅。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寒食节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充满乡愁的画面。诗中的寒食宴是唐代人祭祖、纪念祖先的一个重要节日,而羊士谔在诗中描绘了这个节日的氛围和人们的活动。通过描述别馆的青山郭、游人拾取柳枝、落花飘落的情景,以及细雨滋润着清明天气,诗人创造出了一个充满生动感的场景。
在诗的后半段,诗人通过描绘鶗鴂鸟芳香四溢、鸳鸯在曲水平面上游动的画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人感叹自己的心归之处不知在何处,归心的忧思像宝瑟余音,既优美又凄切。整首诗词从描写景物转化为表达情感,通过诗中的细腻描写和美丽的意象,将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词以平淡中见美,以景物描写表达情感,既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才情,又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留恋之情,堪称一首佳作。
hán shí yàn chéng běi shān chí, jí gù jùn shǒu róng yáng zhèng gāng mù wèi zhé liǔ tíng
寒食宴城北山池,即故郡守荣阳郑钢目为折柳亭
bié guǎn qīng shān guō, yóu rén zhé liǔ xíng.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
luò huā jīng shàng sì, xì yǔ dài qīng míng.
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
tí jué liú fāng àn, yuān yāng qǔ shuǐ píng.
鶗鴂流芳暗,鸳鸯曲水平。
guī xīn hé chǔ zuì, bǎo sè yǒu yú shēng.
归心何处醉,宝瑟有馀声。
拼音:bǎo sè yǒu yú shēng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