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平却忆卧柴扉”出自唐代刘长卿的《时平后春日思归》,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í píng què yì wò chái fēi,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时平却忆卧柴扉”全诗: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
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中文译文:《时平后春日思归》
一位将官从前佩戎衣,
时光变迁我仍忆木门里。
故园的柳树叶色催迫南方的客人归去,
春水涌动等待北方的人归来。
诗意:这首诗描绘了将领刘长卿忆古怀归的情感。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战乱中的经历,感叹时光的变迁。他怀念故乡的风景,特别是柳树的催促下,他想要返回南方。同时,他也期待着北方的春水和桃花迎接他的归来。
赏析:此诗以刘长卿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展现了将领在战乱中的艰辛和忧愁,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愿望。通过运用对比手法,作者描绘了故乡的柳树和春水与北方的桃花之间的矛盾与对待。整首诗凝练而含蓄,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归之情。
shí píng hòu chūn rì sī guī
时平后春日思归
yī wèi hé zēng jí bù yī, shí píng què yì wò chái fēi.
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
gù yuán liǔ sè cuī nán kè, chūn shuǐ táo huā dài běi guī.
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拼音:shí píng què yì wò chái fēi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五微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