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岂无再来期”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岂无再来期”出自唐代张籍的《赠姚怤》,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ǐ wú zài lái qī,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岂无再来期”全诗

《赠姚怤》

岂无再来期

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
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
白发文思壮,才为国贤良。
无人识高韵,荐于天子傍。
况我愚朴姿,强趋利名场。
远同干贵人,身举固难彰。
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
岂无再来期,顾恐非此方。
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
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


赏析


《赠姚怤》是唐代张籍创作的一首诗词。诗词描述了作者离别姚怤的心情,表达了对姚怤的赞美和不舍之情。

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
在这个似乎永远昏暗无光的日子里,泥土也无法生长。
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
如今你正在荣耀之地职位下降,怎能振奋雄心壮志?
白发文思壮,才为国贤良。
虽然白发渐多,但你的才华依然出众,可为国家贤良。
无人识高韵,荐于天子傍。
可惜没有人能够理解你高尚的才情,荐举到天子身旁。
况我愚朴姿,强趋利名场。
何况我这样无知朴实的人,虽然努力追求荣名。
远同干贵人,身举固难彰。
遥望着那些位高权重的贵人,我身居低位,很难被人所知晓。
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
曾在汴河畔相遇,如今在习池阳再度相遇。
岂无再来期,顾恐非此方。
难道再次相逢的时机再也没有了吗?令我担忧这不是彼方。
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
愿意成为泉水中的石头,不愿成为屋顶上的霜。
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
不再说离别的话,珍贵的事物不会被遗忘。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对姚怤的思念之情和对姚怤的美德赞美。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并表达了对姚怤坚定的志向和才华的赞赏。尽管作者自谦自己愚朴,但他依然希望能够荐举姚怤到朝廷,让他的才华得以发扬光大。诗中也暗示了作者对再次相逢的期待和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珍贵之物的珍重和不忘之意。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清幽,诗意深远。

“岂无再来期”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èng yáo fū
赠姚怤

lòu tiān rì wú guāng, zé tǔ sōng bù zhǎng.
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
jūn jīn zhí xià wèi, zhì qì ān dé yáng.
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
bái fà wén sī zhuàng, cái wèi guó xián liáng.
白发文思壮,才为国贤良。
wú rén shí gāo yùn, jiàn yú tiān zǐ bàng.
无人识高韵,荐于天子傍。
kuàng wǒ yú pǔ zī, qiáng qū lì míng chǎng.
况我愚朴姿,强趋利名场。
yuǎn tóng gàn guì rén, shēn jǔ gù nán zhāng.
远同干贵人,身举固难彰。
xī féng biàn shuǐ bīn, jīn huì xí chí yáng.
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
qǐ wú zài lái qī, gù kǒng fēi cǐ fāng.
岂无再来期,顾恐非此方。
yuàn wèi shí zhōng quán, bù wéi wǎ shàng shuāng.
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
lí bié wù fù dào, suǒ guì bù xiāng wàng.
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

“岂无再来期”平仄韵脚


拼音:qǐ wú zài lái qī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作者简介


张籍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作者介绍


张籍的轶事

  据冯贽《云仙散录》中记载,晚唐诗人张籍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名诗一样一样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不解,就问道:“张籍,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好友哈哈大笑。

张籍的生平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张籍的诗集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 如《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