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赋断肠句”出自宋代张炎的《祝英台近(寄陈直卿)》,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ái fù duàn cháng jù,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
“还赋断肠句”全诗: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
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
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想只在、芦花多处。
谩延伫。
姓名题上芭蕉,凉夜未风雨。
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
几回独立长桥,扁舟欲唤,待招取、白鸥归去。
《祝英台近(寄陈直卿)》是张炎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
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
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想只在,芦花多处。
谩延伫。
姓名题上芭蕉,凉夜未风雨。
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
几回独立长桥,扁舟欲唤,待招取,白鸥归去。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祝英台附近的景色和情感。诗人沿着重重曲折的路寻找,门半掩着,门前的古老树上长满了苔藓。在云深处采药的童子默默无言。诗人感叹那条流水迢迢绕过,湖天渐渐暮色降临,想象自己只在芦花丛中徘徊。他有些不耐烦地等待着。他的名字刻在芭蕉上,凉夜未经风雨的时候。他赋予了秋天的声音,又赋予了令人伤感的句子。他曾多次独自站在长桥上,欲召唤着扁舟,等待着白鸥归来。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凄美的场景中。诗中的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等描写方式,表现了岁月的沧桑和荒凉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寂寞和无奈的情感。采药的童子无语,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感。诗人对流水、湖天、芦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等待扁舟和白鸥归来的情节,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渴望,透露出一种对自由和归宿的向往之情。整首诗词以凄美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给人以深沉而留恋的印象,使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思乡之情和对未知归宿的渴望。
zhù yīng tái jìn jì chén zhí qīng
祝英台近(寄陈直卿)
lù zhòng xún, mén bàn yǎn tái lǎo jiù shí shù.
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
cǎi yào yún shēn, tóng zǐ gèng wú yǔ.
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
guài tā liú shuǐ tiáo tiáo, hú tiān rì mù, xiǎng zhī zài lú huā duō chù.
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想只在、芦花多处。
mán yán zhù.
谩延伫。
xìng míng tí shàng bā jiāo, liáng yè wèi fēng yǔ.
姓名题上芭蕉,凉夜未风雨。
fù le qiū shēng, hái fù duàn cháng jù.
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
jǐ huí dú lì cháng qiáo, piān zhōu yù huàn, dài zhāo qǔ bái ōu guī qù.
几回独立长桥,扁舟欲唤,待招取、白鸥归去。
拼音:hái fù duàn cháng jù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张炎出身世家,曾在贵公子的生活中悠游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即落魄鲜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郑思肖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