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见一番佳节”出自宋代李之仪的《好事近(再和)》,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hái jiàn yī fān jiā jié,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平。
“还见一番佳节”全诗:上尽玉梯云,还见一番佳节。
惆怅旧时行处,把青青轻折。
倚阑人醉欲黄昏,飞鸟望中灭。
天面碧琉璃上,印弯弯新月。
《好事近(再和)》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之仪。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上尽玉梯云,
还见一番佳节。
惆怅旧时行处,
把青青轻折。
倚阑人醉欲黄昏,
飞鸟望中灭。
天面碧琉璃上,
印弯弯新月。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诗人在仰望天空时的心情和感慨。诗人看到云彩铺满了天空,也触景生情地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他感到惆怅,觉得光阴如梭,青春易逝。诗人依靠在门槛上,看着夕阳下醉倒的行人,同时他也看到了一只飞鸟消失在远方。最后,他仰望天空,看到了一弯新月挂在碧蓝的天空上。
赏析:
这首诗以婉约清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中的意象细腻而富有画面感,通过描绘云彩、夕阳、飞鸟和新月等元素,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外在景物相结合。
诗的开头,诗人用"上尽玉梯云"来形容天空云彩的壮丽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接着,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用"一番佳节"来暗示过去的美景和欢乐。然而,他也感到了时光流逝的惆怅,用"把青青轻折"来表达对年华易逝的感叹。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夕阳下醉倒的行人和消失在远方的飞鸟,展示了时光的无情和人事的变幻。诗人的倚阑之态和对飞鸟的望眼欲穿,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美好的追求。最后,诗人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一弯新月,这象征着新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诗人的情感与环境相融合,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慨。它表达了人们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婉约的艺术风格。
hǎo shì jìn zài hé
好事近(再和)
shàng jǐn yù tī yún, hái jiàn yī fān jiā jié.
上尽玉梯云,还见一番佳节。
chóu chàng jiù shí xíng chǔ, bǎ qīng qīng qīng zhé.
惆怅旧时行处,把青青轻折。
yǐ lán rén zuì yù huáng hūn, fēi niǎo wàng zhōng miè.
倚阑人醉欲黄昏,飞鸟望中灭。
tiān miàn bì liú lí shàng, yìn wān wān xīn yuè.
天面碧琉璃上,印弯弯新月。
拼音:hái jiàn yī fān jiā jié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九屑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李之仪出生于沧州无棣(今山东庆云)人李氏名门望族。22岁的李之仪进士及第,初任职四明、万全县令等。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皆其所能。《四库全书》称李之仪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他的诗词文章写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苏轼的熏陶、指点;他仕途多舛,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
苏轼对李之仪的影响极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四十余首;《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收录与李之仪有关的作品二十余首,特别是在遇赦北归的一年时间内,苏轼给李之仪的信笺就达七封。由此可见,二人的情谊非同一般。
苏轼比李之仪年长,李之仪视苏轼如兄若师。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出职杭州、密州、徐州,再贬黄州,颠沛流离十余年。对苏轼流放外地,李之仪甚为不平,他积极联系一些旧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图苏轼早返京师。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书函一札,远投黄州。
苏轼接阅后,心情十分激动,旋即复《答李端叔书》,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与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乐趣。此间,还有苏轼《与李公择书》、《次韵答李端叔》等,坎坷的仕途加深了两位文人之间的友谊。
李之仪是苏轼门人之一,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擅长作词,前人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毛晋《姑溪词跋》)。他很注意词的特点,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跋吴思道小词》)。他的佳作也确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即景生情,即事喻理;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歌词赠答,前人多将他与这几人并提。但实际上他的创作成就比起秦观等人有所不及。清人冯煦评论说“姑溪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而均有未至”(《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较为中肯的。
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亦能诗,这两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苏轼称赞。有《姑溪居士前集》50卷,南宋吴芾守当涂时所编。又《后集》20卷,不知编者,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著录,则亦出宋人之手。今二集俱存。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其词另行,《直斋书录解题》录《姑溪词》1卷,有吴氏石莲庵《山左人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原州(今属甘肃)通判。李之仪一生官职并不显赫,但他与苏轼的文缘友情却流传至今。
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熙宁三年(1070)进士,初授万全县令,后到鄜延军任职。元丰六年(1083)春回京。时高丽王王徽卒,朝廷委左谏大夫杨景略等前去吊唁。杨素闻李之仪清节贤名,才华横溢,遂奏请之仪同行,作为书状。出使途中,路过山东长清县孝堂山汉石祠时,曾题字于石祠的石柱上,大字楷书,共五行,现刻字尚存。这是他在山东留下的仅有的遗迹。
哲宗元祐初(1086)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之仪遂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为原州(今属甘肃)通判。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二年(1099),上调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
徽宗崇宁初(1102),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李之仪《与祝提举无党》说:“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 后遇赦复官,授朝议大夫,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称鹅溪)为缘,自名“姑溪居士”,卒后葬于葬当涂藏云山致雨峰。
《庆云县志》里记载朝请大夫李之仪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供奉于明朝的庆云县城“乡贤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