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怨沟壑填”出自宋代文天祥的《高沙道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níng yuàn gōu hè tián,诗句平仄:平仄平仄平。
“宁怨沟壑填”全诗:三月初五日,索马平山边。
疾驰趋高沙,如走阪上圆。
夜行二百里,望望无人烟。
迷途呼不应,如在盘中旋。
昏雾腥且湿,怒飙狂欲颠。
流澌在须发,尘沫满橐鞬。
红日高十丈,方辨山与川。
胡行疾如鬼,忽在林之巅。
谁家苦竹园,其叶青戋戋。
仓皇伏幽篠,生死信天缘。
铁骑俄四合,鸟落无虚弦。
绕林势奔轶,动地声喧阗。
霜蹄破丛翳,出入相贯穿。
既无遁形术,又非缩地仙。
猛虎驱群羊,兔鱼落蹄筌。
一吏射中目,颈血僅可溅。
一隶缚上马,无路脱纠缠。
一厮躏其足,吞声以自全。
一宾与一从,买命得金钱。
一枰与一校,幸不逢戈鋋。
嗟予何薄命,寄身空且悬。
萧萧数竹侧,往来度飞鞯。
游锋几及肤,怒兴空握拳。
跬步偶不见,残息忽复延。
当其蹙迫时,大风起四边。
意者相其间,神物来蜿蜒。
更生不自意,如病乍得痊。
须臾传火攻,然眉复相煎。
一行辄一跌,奔命度平田。
幽篁便自托,仰天坐且眠。
晴曦正当昼,樵肠火生咽。
断罂汲勺水,天降甘露鲜。
青山为我屋,白云为我椽。
彼草何荒荒,彼水何潺潺。
首阳既无食,阴陵不可前。
便如失目鱼,一似无足蚿。
不见道傍骨,委积有万千。
魂魄亲蝇蚋,膏脂饱乌鸢。
使我先朝露,其事亦复然。
丈夫竟如此,吁嗟彼苍天。
古人择所安,肯蹈不测渊。
柰何以遗体,粪土同弃捐。
初学苏子卿,终慕鲁仲连。
为我王室故,持此金石坚。
自古皆有死,义不污腥膻。
求仁而得仁,宁怨沟壑填。
秦客载张禄,吴人纳伍员。
季布走在鲁,樊期托于燕。
国士急人病,倜傥何拘孪。
彼人莫我知,此恨付重泉。
鹊声从何来,忽有吉语传。
此去三五里,古道方平平。
行人渐复出,胡马觉已还。
回首下山阿,七人相牵连。
东野御已穷,而复加之鞭。
趼足如移山,携持姑勉旃。
行行重狼顾,常恐追骑先。
扬州二游手,面目轻且儇。
自言同脱虏,波波口流涎。
白日各持梃,其来何翩翩。
奴辈殊无聊,似欲为鹰鸇。
逡巡不得避,默默同寒蝉。
道逢采樵子,中流得舟船。
竹畚当安车,六夫共赪肩。
四肢与百骸,屈曲如杯棬。
路人心为恻,从者皆涕涟。
星奔不可止,暮达城西阡。
饥卧野人庐,藉草为针氈。
诘朝从东渡,始觉安且便。
人生岂无难,此难何迍邅。
重险复重险,今年定何年。
圣世基岱岳,皇风扇垓埏。
中兴奋王业,日月光重宣。
报国臣有志,悔往不可湔。
臣苦不如死,一死尚可怜。
堂上太夫人,鬓发今犹玄。
江南昔卜宅,岭右今受廛。
首丘义皇皇,倚门望惓惓。
波涛避江介,风雨行淮堧。
北海转万折,南洋泝孤骞。
周游大夫蠡,放浪太史迁。
倘复游吾盘,终当耕我绵。
夫人生于世,致命各有权。
慷慨为烈士,从容为圣贤。
稽首望南拜,著此泣血篇。
百年尚哀痛,敢谓事已遄。
三月初五日,索马平山边。
快速走高沙,如逃到山坡上圆。
夜晚行军二百里,望着无人烟。
迷路呼叫不应,如在盘中旋转。
昏雾腥而且潮湿,生气狂狂欲颠。
流淌在剃须,尘沫满弓箭袋。
红日高十丈,方辩山与川。
胡行疾病如鬼,忽然在树林的顶端。
谁家苦竹园,其叶色戋戋。
慌忙伏深根小竹子,生与死信天缘。
骑兵不久四合,鸟落无虚弦。
绕林势到超越,大地震动声喧闻。
霜蹄破丛密蔽,出入相贯穿。
既没有逃跑成形术,又不是缩地成仙。
猛虎驱赶群羊,兔鱼落蹄签。
一吏射中眼睛,颈血只能溅。
一奴隶缚上马,无路脱纠缠。
一个踩他的脚,以保全自己忍气吞声。
一宾和一个从,买命得到金钱。
一棋盘和一校,幸运不逢戈矛刺杀。
叹我为什么命运,把自己空且悬。
萧萧竹边数,往来度飞下的垫子。
游锋几乎和皮肤,愤怒产生空握拳头。
半步偶然不见,残息忽又延。
当他们逼迫时,大风起四边。
意的相其间,神奇的东西来蜿蜒。
更发生意外,如病或得好。
一会儿传火攻击,但是眉毛又相煎。
一行就一跌,疲于奔命越过平田。
幽竹便依托,仰天坐而且睡眠。
晴天太阳正当白天,樵夫肠火生咽。
断坛子取水勺水,天降甘露鲜。
青山为我的房屋,白云是我椽。
那草什么荒荒,那为什么潺潺水。
首阳既没有吃,阴陵不可前。
就像失去眼睛鱼,一个似乎不足以蚿。
不见道旁骨,堆积有万千。
魂魄亲蚊蝇,膏油饱老鹰。
让我先朝露,这件事情也是这样。
丈夫竟然如此,哀叹那苍天。
古人选择合适的,肯冒不测深渊。
为什么留给身体,垃圾一样抛弃。
开始学我你,最终仰慕鲁仲连。
为我王室所以,拿着这金石坚。
自古皆有死,绝不污染食荤腥。
求仁而得仁,宁可怨恨沟壑填。
秦客载张禄,吴国人把伍员。
季布跑在鲁,樊期望寄托在燕。
国人急人病,风流倜傥有什么限制孪。
那里没有人了解我,这对交付重泉。
鹊声从哪里来,忽然有吉利话传。
离这里三五里,古道将平平。
行人逐渐恢复出,胡马感到已经返回。
回首下山阿,七人相联系。
东野防御已经穷,而再加上的鞭子。
趼足如移山,带着婆婆你飞黄腾达。
行行重重重,常常担心追击的骑兵先。
扬州二游手好闲,脸上轻且环。
说自己同逃脱敌人,波波口涎流。
白日各自拿着棍棒,他来何翩翩。
奴才们很无聊,似乎想为鹰鸇。
徘徊不能回避,沉默如同寒蝉。
道逢采樵子,中央到船船。
竹畚箕当安全车,六个人一起其肩。
四肢和身体,弯曲如杯盘。
路人心为同情,跟随的人都涕泪涟涟。
星奔不止,晚上到城西阡。
饥荒在农民房屋,藉草做针毡。
清晨从东渡,开始觉得安全又方便。
人生难道就没有难,这难为什么困顿。
重险重复险,今年定哪一年。
圣虞世基泰山,皇风扇该方。
中兴奋王业,日月光重宣。
我有志报国,后悔不能洗。
我痛苦不如一死,一个死人还可怜。
堂上太夫人,头发现在还是黑色。
江南古代占卜住宅,岭右现在接受店铺。
首丘义伟大,倚门悬望念念不忘。
波涛避江介,风雨在淮河堧。
北海转万折,南洋沿孤赛。
周游大夫范蠡,放荡太史令司马迁。
如果再次在我盘子,最终当耕种我绵。
人生于世,致命各有权。
慷慨为烈士,从容是圣贤。
叩头望南拜,在这泣血篇。
一百年还哀痛,敢说事情已经很快地。
gāo shā dào zhōng
高沙道中
sān yuè chū wǔ rì, suǒ mǎ píng shān biān.
三月初五日,索马平山边。
jí chí qū gāo shā, rú zǒu bǎn shàng yuán.
疾驰趋高沙,如走阪上圆。
yè xíng èr bǎi lǐ, wàng wàng wú rén yān.
夜行二百里,望望无人烟。
mí tú hū bù yīng, rú zài pán zhōng xuán.
迷途呼不应,如在盘中旋。
hūn wù xīng qiě shī, nù biāo kuáng yù diān.
昏雾腥且湿,怒飙狂欲颠。
liú sī zài xū fà, chén mò mǎn tuó jiān.
流澌在须发,尘沫满橐鞬。
hóng rì gāo shí zhàng, fāng biàn shān yǔ chuān.
红日高十丈,方辨山与川。
hú xíng jí rú guǐ, hū zài lín zhī diān.
胡行疾如鬼,忽在林之巅。
shuí jiā kǔ zhú yuán, qí yè qīng jiān jiān.
谁家苦竹园,其叶青戋戋。
cāng huáng fú yōu xiǎo, shēng sǐ xìn tiān yuán.
仓皇伏幽篠,生死信天缘。
tiě qí é sì hé, niǎo luò wú xū xián.
铁骑俄四合,鸟落无虚弦。
rào lín shì bēn yì, dòng dì shēng xuān tián.
绕林势奔轶,动地声喧阗。
shuāng tí pò cóng yì, chū rù xiàng guàn chuān.
霜蹄破丛翳,出入相贯穿。
jì wú dùn xíng shù, yòu fēi suō dì xiān.
既无遁形术,又非缩地仙。
měng hǔ qū qún yáng, tù yú luò tí quán.
猛虎驱群羊,兔鱼落蹄筌。
yī lì shè zhòng mù, jǐng xuè jǐn kě jiàn.
一吏射中目,颈血僅可溅。
yī lì fù shàng mǎ, wú lù tuō jiū chán.
一隶缚上马,无路脱纠缠。
yī sī lìn qí zú, tūn shēng yǐ zì quán.
一厮躏其足,吞声以自全。
yī bīn yǔ yī cóng, mǎi mìng dé jīn qián.
一宾与一从,买命得金钱。
yī píng yǔ yī xiào, xìng bù féng gē chán.
一枰与一校,幸不逢戈鋋。
jiē yǔ hé bó mìng, jì shēn kōng qiě xuán.
嗟予何薄命,寄身空且悬。
xiāo xiāo shù zhú cè, wǎng lái dù fēi jiān.
萧萧数竹侧,往来度飞鞯。
yóu fēng jǐ jí fū, nù xìng kōng wò quán.
游锋几及肤,怒兴空握拳。
kuǐ bù ǒu bú jiàn, cán xī hū fù yán.
跬步偶不见,残息忽复延。
dāng qí cù pò shí, dà fēng qǐ sì biān.
当其蹙迫时,大风起四边。
yì zhě xiāng qí jiān, shén wù lái wān yán.
意者相其间,神物来蜿蜒。
gēng shēng bù zì yì, rú bìng zhà dé quán.
更生不自意,如病乍得痊。
xū yú chuán huǒ gōng, rán méi fù xiāng jiān.
须臾传火攻,然眉复相煎。
yī xíng zhé yī diē, bèn mìng dù píng tián.
一行辄一跌,奔命度平田。
yōu huáng biàn zì tuō, yǎng tiān zuò qiě mián.
幽篁便自托,仰天坐且眠。
qíng xī zhèng dāng zhòu, qiáo cháng huǒ shēng yàn.
晴曦正当昼,樵肠火生咽。
duàn yīng jí sháo shuǐ, tiān jiàng gān lù xiān.
断罂汲勺水,天降甘露鲜。
qīng shān wèi wǒ wū, bái yún wéi wǒ chuán.
青山为我屋,白云为我椽。
bǐ cǎo hé huāng huāng, bǐ shuǐ hé chán chán.
彼草何荒荒,彼水何潺潺。
shǒu yáng jì wú shí, yīn líng bù kě qián.
首阳既无食,阴陵不可前。
biàn rú shī mù yú, yī sì wú zú xián.
便如失目鱼,一似无足蚿。
bú jiàn dào bàng gǔ, wěi jī yǒu wàn qiān.
不见道傍骨,委积有万千。
hún pò qīn yíng ruì, gāo zhī bǎo wū yuān.
魂魄亲蝇蚋,膏脂饱乌鸢。
shǐ wǒ xiān zhāo lù, qí shì yì fù rán.
使我先朝露,其事亦复然。
zhàng fū jìng rú cǐ, xū jiē bǐ cāng tiān.
丈夫竟如此,吁嗟彼苍天。
gǔ rén zé suǒ ān, kěn dǎo bù cè yuān.
古人择所安,肯蹈不测渊。
nài hé yǐ yí tǐ, fèn tǔ tóng qì juān.
柰何以遗体,粪土同弃捐。
chū xué sū zǐ qīng, zhōng mù lǔ zhòng lián.
初学苏子卿,终慕鲁仲连。
wèi wǒ wáng shì gù, chí cǐ jīn shí jiān.
为我王室故,持此金石坚。
zì gǔ jiē yǒu sǐ, yì bù wū xīng shān.
自古皆有死,义不污腥膻。
qiú rén ér dé rén, níng yuàn gōu hè tián.
求仁而得仁,宁怨沟壑填。
qín kè zài zhāng lù, wú rén nà wǔ yuán.
秦客载张禄,吴人纳伍员。
jì bù zǒu zài lǔ, fán qī tuō yú yàn.
季布走在鲁,樊期托于燕。
guó shì jí rén bìng, tì tǎng hé jū luán.
国士急人病,倜傥何拘孪。
bǐ rén mò wǒ zhī, cǐ hèn fù zhòng quán.
彼人莫我知,此恨付重泉。
què shēng cóng hé lái, hū yǒu jí yǔ chuán.
鹊声从何来,忽有吉语传。
cǐ qù sān wǔ lǐ, gǔ dào fāng píng píng.
此去三五里,古道方平平。
xíng rén jiàn fù chū, hú mǎ jué yǐ hái.
行人渐复出,胡马觉已还。
huí shǒu xià shān ā, qī rén xiāng qiān lián.
回首下山阿,七人相牵连。
dōng yě yù yǐ qióng, ér fù jiā zhī biān.
东野御已穷,而复加之鞭。
jiǎn zú rú yí shān, xié chí gū miǎn zhān.
趼足如移山,携持姑勉旃。
xíng xíng zhòng láng gù, cháng kǒng zhuī qí xiān.
行行重狼顾,常恐追骑先。
yáng zhōu èr yóu shǒu, miàn mù qīng qiě xuān.
扬州二游手,面目轻且儇。
zì yán tóng tuō lǔ, bō bō kǒu liú xián.
自言同脱虏,波波口流涎。
bái rì gè chí tǐng, qí lái hé piān piān.
白日各持梃,其来何翩翩。
nú bèi shū wú liáo, shì yù wèi yīng zhān.
奴辈殊无聊,似欲为鹰鸇。
qūn xún bù dé bì, mò mò tóng hán chán.
逡巡不得避,默默同寒蝉。
dào féng cǎi qiáo zǐ, zhōng liú dé zhōu chuán.
道逢采樵子,中流得舟船。
zhú běn dāng ān chē, liù fū gòng chēng jiān.
竹畚当安车,六夫共赪肩。
sì zhī yǔ bǎi hái, qū qǔ rú bēi quān.
四肢与百骸,屈曲如杯棬。
lù rén xīn wèi cè, cóng zhě jiē tì lián.
路人心为恻,从者皆涕涟。
xīng bēn bù kě zhǐ, mù dá chéng xī qiān.
星奔不可止,暮达城西阡。
jī wò yě rén lú, jí cǎo wèi zhēn zhān.
饥卧野人庐,藉草为针氈。
jí cháo cóng dōng dù, shǐ jué ān qiě biàn.
诘朝从东渡,始觉安且便。
rén shēng qǐ wú nán, cǐ nán hé zhūn zhān.
人生岂无难,此难何迍邅。
zhòng xiǎn fù zhòng xiǎn, jīn nián dìng hé nián.
重险复重险,今年定何年。
shèng shì jī dài yuè, huáng fēng shàn gāi shān.
圣世基岱岳,皇风扇垓埏。
zhōng xīng fèn wáng yè, rì yuè guāng zhòng xuān.
中兴奋王业,日月光重宣。
bào guó chén yǒu zhì, huǐ wǎng bù kě jiān.
报国臣有志,悔往不可湔。
chén kǔ bù rú sǐ, yī sǐ shàng kě lián.
臣苦不如死,一死尚可怜。
táng shàng tài fū rén, bìn fà jīn yóu xuán.
堂上太夫人,鬓发今犹玄。
jiāng nán xī bǔ zhái, lǐng yòu jīn shòu chán.
江南昔卜宅,岭右今受廛。
shǒu qiū yì huáng huáng, yǐ mén wàng quán quán.
首丘义皇皇,倚门望惓惓。
bō tāo bì jiāng jiè, fēng yǔ xíng huái ruán.
波涛避江介,风雨行淮堧。
běi hǎi zhuǎn wàn zhé, nán yáng sù gū qiān.
北海转万折,南洋泝孤骞。
zhōu yóu dài fū lí, fàng làng tài shǐ qiān.
周游大夫蠡,放浪太史迁。
tǎng fù yóu wú pán, zhōng dāng gēng wǒ mián.
倘复游吾盘,终当耕我绵。
fū rén shēng yú shì, zhì mìng gè yǒu quán.
夫人生于世,致命各有权。
kāng kǎi wèi liè shì, cóng róng wèi shèng xián.
慷慨为烈士,从容为圣贤。
qǐ shǒu wàng nán bài, zhe cǐ qì xuè piān.
稽首望南拜,著此泣血篇。
bǎi nián shàng āi tòng, gǎn wèi shì yǐ chuán.
百年尚哀痛,敢谓事已遄。
拼音:níng yuàn gōu hè tián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殉难后,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曾经参加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端宗继位
德祐二年(公元前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江万载仍按谢道清嘱令暗中摄行军中事,少壮抗元派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汇合,南宋形势大为好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比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陈宜中、杨亮节、曾渊子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蒙事行动的一大障碍。
景炎元年(1276)10月,暗中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蒙元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江万载和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紧急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赣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初,元寇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占领了大片土地。
兵败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铁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文天祥被宋庭外派南剑州开督府时,本来就是陈宜中、杨亮节张世杰排挤迫不得尔的事,为保护南宋小朝廷和体恤老师江万里家族满门忠烈,死伤无数的惨况,拒绝了江万载派部分江氏子弟协助其筹组训练督府军的好意,并奏请杨太后及宋端宗下旨让江氏子弟去军择地隐居。因此,文天祥所募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归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蒙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蒙。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南宋抗元明线统帅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守节,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崖山决战
在蒙元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南宋抗元大本营暗线统帅——年逾70的江万载为救被台风所刮落海的宋端宗殉国,十一岁的端宗也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江万载次子江钲立八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广东省地图)。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军视死如归,对蒙古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幼年皇帝蹈海殉国。
押送大都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
大元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至元大都。在押送元大都途中,庐陵人王炎午张贴了数十张《生祭文丞相文》敦促文天祥舍身取义。文天祥一路上服毒,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囚禁三年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一共花了五个月的时间纵断中国大陆)。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在这段期间当中,他曾历经绝食自杀失败,所以从那时起他便端然自处,等待着被忽必烈处刑之日的来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
原本是在元军监视之下宿于旅舍,后来则被监禁于半地下之牢狱,并铐上手铐脚链。不论遭受到如何严酷之对待,文天祥仍旧不屈不挠。文天祥的态度始终如一,有时候手铐脚链会被取下。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文天祥于狱中写下了《正气歌》此处之“正气”,并不单指之于国家的忠诚而已,更是人类所自豪之步向高贵正道的精神。
骨肉难圆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蒙元政府俘虏后送到大都,蒙元政府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十四岁。文天
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疾病缠身。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大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义诗篇。
封官诱降
至元十九年(洋历1282年),忽必烈大汗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
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
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
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在抗元过程里,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二事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臣不降”。
后来,文天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先生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作品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赣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赣州紧邻他的家乡,在赣州期间,他办事分外勤谨,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征途。
兴师救亡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异族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蒙元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贾似道抑长立幼,扶四岁的赵显继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由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而辞官十多年的江万载却毅然不顾朝庭反对毅然自组义军节节抵抗蒙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归降。各地宋军将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兵败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蒙古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妻子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将不吝赏功赐爵。不知为何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宋庭危难之际,不得不承认了一直抗元的江万载义军的合法地位。
以死报国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三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友人对文天祥说:“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他还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该以死报国”。对此,由于后人为了感念文天祥的,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称之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或尊重。
进军临安
文天祥起兵后,积极要求奔赴前线阻击蒙元,妄图扭转战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还有人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连太学生也上书抨击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德祐元年(洋历1275年)八月,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文天祥声望大增。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南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他批评大宋“守内虚外”(即镇内媚外)的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
常州之役
十月,常州(今江苏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两千兵增援常州。文天祥从大局出发,派义军重要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率三千人归张全节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张全卑鄙自私,当三位将领与蒙元苦战时,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在战斗中又乘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文天祥请斩张全,却遭到丞相陈宜中反对。文天祥对朝中赏罚不明感到十分愤慨,对国家的安危十分担忧。蒙古铁骑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主和、主战两派意见分歧,各行其是。江万载、文天祥、张世杰主战,三人联名奏请朝廷背城一战,危中求安。丞相陈宜中却加紧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张世杰对朝廷绝望,转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抵抗。兵临城下,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先后逃走,小朝廷乱成一团。
出使元营
德祐二年(洋历1276年)正月,蒙古铁骑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城内城外,宋朝将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汉奸。谢太皇太后暗命江万载摄行军中事,父子帅义军和殿前禁军保护益、广二王离开危城临安;又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由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蒙元大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态度和蒙古交涉,却被蒙古统帅伯颜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万载、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终于向蒙古投降。
斥责降将
皇帝投降后,降将吕师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经上书请斩叛逆遗孽吕师孟,为什么不杀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将,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你无耻苟活,有什么面目见人?你们投靠敌人,要杀我很容易,但却成全我当了南宋的忠臣,我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听了这话,吕师孟佩服文天祥的气概,并说:“骂得痛快!”
镇江逃脱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他命随从暗中打探敌情,联络船只,计划逃走,还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备必要时自刎。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划动,而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 (江苏省地图)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文天祥不禁仰天长叹,大势已去。
扬州过客
从真州出来,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过蒙古帝国控制的地界,到达扬州城下。名都扬州经过两次大寇灾,繁华的十里珠帘,秀丽的二十四桥,已无复旧观。城上守军盘查严密,形势紧张。进入李庭芝据守的扬州城,会是什么结局呢?文天祥无法预料。这时,一个卖柴人愿意带他们到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去,文天祥决定离开扬州,寻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再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扬州约十五里的小村庄)时,天已大亮。为躲避追杀,他们藏身于几道断墙后面。正要找点食物,忽然听见很多蒙古骑兵巡视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赶紧贴墙根龟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这时,只要有一名士兵探头往里瞧一瞧,他们就会被发现,重做俘虏。而天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士兵们急着躲雨,匆匆而过。事后才知道,这队骑兵就是押送他们到大都的那队人,因为在镇江走脱了文天祥,加强了戒备,沿途防范甚严。
从扬州到高邮,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个。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动了,他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跌倒了又爬起来,咬着牙前进。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苏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军出没,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虽多次与对手遭遇,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到达通州。他在一首诗中风趣地说:“行客不知身世险,一窗春梦送轻舠。”经过九死一生的磨炼,文天祥已经把艰难险阻视作等闲了。
宦海南归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被江万载父子保护经婺州(今浙江金华)到达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蒙,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及江万载。德祐二年(1276)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回到南宋统治的地方。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南宋。
见贤思齐
文天祥在童年时,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爱读忠臣传。有一天,他来到吉州的学宫瞻仰先贤遗像。他看到吉州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遗像肃穆地陈列其中,令他十分钦佩和敬慕。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能做到的,文天祥觉得自己也要做到。
严父良师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一生不做官。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细认蝇头小字。他的学问却十分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医、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他还有买书的嗜好,有时没有钱,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把书买下。他对劳苦的乡里充满了同情,有读书补世的志向,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文仪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状元及第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赴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会试放榜,通过了初选。殿试时,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强带着病躯,赶到考场。进门时一阵拥挤,出了一身汗,顿时感到身体舒服多了,头脑也明晰了。看到题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没打,一挥而就。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亲定名次,把文天祥取为一甲第一名,时年文天祥二十一岁。
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他便以“宋瑞”作为自己的字。
上书建言
开庆元年(阳历1259年),蒙元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战争。九月,忽必烈围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外号“活阎罗”的宠宦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兵锋,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赵构逃亡海上的经历。然而,这对团结军心、民心十分不利。
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且多言招祸,可面对社稷人民,他选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董宋臣恶贯满盈,应以斩首。文天祥还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蒙救国。
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时任礼部尚书的江氏“三古”之一的江万载向宋理宗建议请皇后谢道清出朝议政,才劝得理宗打消迁都念头。并派有带兵打仗经验的江万载协助贾似道督军出战蒙元,碰上蒙古内乱,忽必烈急于回兵北方争夺蒙古汗位,才打退蒙元兵,取得所谓的鄂州之战的大捷。
由此贾似道更加得势,而江万载不愿与贾等同流合污,以壮年之身(52岁)赐官归里奉养慈母。退出并远离混浊不堪的南宋官场。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早在开庆元年就英雄所见略同。
甘于淡泊
景定元年(阳历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为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但是他不愿赴任,请求“祠禄”。朝廷应允了,命他做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的主管。仙都观是道教的宫观,这个职务是个闲差,文天祥才二十五岁,却有退隐出世的思想,为什么呢?这是时势造成的。朝廷权奸当道,他的改革设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迹官场,更不愿同流合污,宁愿暂时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这就是文天祥的处世哲学。
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由于皇帝不纳谏,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愤而辞职,后被朝廷贬到地方上任职,治理今江西高安市,当时称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人蹂躏,城垣屋宇被毁,人民被残忍虐杀,文物古迹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后,实行宽惠政策,尽力安抚百姓,筹集资金建立“便民库”,供借贷和救济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复过来。他还修复了一些古迹如“碧落堂”、“三贤堂”等,新建“野人庐”、“松风亭”等,以发扬先贤的民族正气,鼓舞人民的爱国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废俱兴。
触动权贵
景定五年(洋历1264年),理宗逝世。权臣贾似道拥立太子为帝(即度宗),进一步操纵朝政。他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败不堪。西元1270年,文天祥出任军器监(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解书史、经义)等职。有一次,贾似道托言有病,以去职回乡要挟度宗,软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为皇帝起草诏书,他没有像有些大臣那样,对贾似道歌功颂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国事为重,指出贾似道的行为是“惜其身,违皇心”。结果贾似道记恨于心,文公被免去了所有职务。
咸淳六年(1270)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后回到家乡,他深感人心险恶,世道污浊,决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庄,隐居于此,寄情山水,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然而,他的内心一点也不宁静,每见落叶萧萧,凉月堕阶,忧国忧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朝廷起用他为湖南提刑,掌管狱讼,他推辞不了,惟有启程上任。
文山城墙
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期间留下不少事迹,影响最深的是“文山城墙”。 “文山城墙"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城北茫荡山的莲花山,城垣旧址长5000余米、宽4.5米,高3米许,外侧利用天然山脊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头垒砌而成,更多为夯土所筑,十分壮观。
遗址后经造林、开路,严重受毁,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墙基尚存。
文天祥于1276年七月上旬到达南剑州后即着手筹建这一带城墙。因为元军南侵陆路必经城北的官道,因此筑城墙成为当务之急。按理说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个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仅用了几天几夜就把这10里长墙筑成了。修筑工事,夜以继日,远近百姓闻风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足见当时民众抗元热情之高涨。后来人们传说文丞相抗元气节惊天地泣鬼神,筑墙如有神鬼相助,遂把这段城墙称为“鬼城墙”。
江西遗墓
位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骛湖大坑之原。
走进墓园,心里为之一怔: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镌刻着“仁至义尽”四个大字,迈过石拱桥,登上石级神道。神道为47米长,寓意为文天祥走过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两旁,翁仲、石兽肃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从山下仰望墓茔,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可谓独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茔,呈圆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狭长直立的石台阶,整个造型,如一柄利剑,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这一切似乎向人们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不屈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