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只恨人消瘦”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只恨人消瘦”出自宋代李曾伯的《虞美人(己亥春)》,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ǐ hèn rén xiāo shòu,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只恨人消瘦”全诗

《虞美人(己亥春)》

只恨人消瘦

韶华只隔窗儿外。
病起昏于醉。
花开花落总相忘。
惟有梦随胡蝶、趁春忙。
故园芳草应如旧。
只恨人消瘦
拟凭飞燕语归期。
拚却牡丹开了、有酴醿。


赏析


诗词:《虞美人(己亥春)》
朝代:宋代
作者:李曾伯

韶华只隔窗儿外。
病起昏于醉。
花开花落总相忘。
惟有梦随胡蝶、趁春忙。

故园芳草应如旧。
只恨人消瘦。
拟凭飞燕语归期。
拚却牡丹开了、有酴醿。

中文译文:
美好的时光只隔着窗子。
病重的时候昏迷如醉。
花开花落总是相互忘却。
只有梦随着胡蝶,趁春忙碌。

故乡的芳草应该依旧。
只可惜人变得消瘦。
我打算依靠飞燕的话语来确定归期。
舍弃牡丹已经开放了,有美酒香醇。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在春天的窗边,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作者可能身患重病,因此在病中感到昏迷如醉。花儿开放和凋零的循环让人们相互忘却,只有梦境随着胡蝶的飞舞,趁春天的繁忙。

作者思念着故乡的芳草,希望故乡的一切都如从前一样美好。但是他感到遗憾的是,自己因病而消瘦。他打算借助飞燕的信息来确定自己归乡的时间。最后,他放弃了牡丹花的盛开,好像已经有了美酒酿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疾病使他陷入昏迷,但他通过梦境和想象,希望能够回到故乡,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诗中的虞美人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而胡蝶则象征着短暂的流动。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短暂性和对故乡情感的渴望。

“只恨人消瘦”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ú měi rén jǐ hài chūn
虞美人(己亥春)

sháo huá zhǐ gé chuāng ér wài.
韶华只隔窗儿外。
bìng qǐ hūn yú zuì.
病起昏于醉。
huā kāi huā luò zǒng xiāng wàng.
花开花落总相忘。
wéi yǒu mèng suí hú dié chèn chūn máng.
惟有梦随胡蝶、趁春忙。
gù yuán fāng cǎo yīng rú jiù.
故园芳草应如旧。
zhǐ hèn rén xiāo shòu.
只恨人消瘦。
nǐ píng fēi yàn yǔ guī qī.
拟凭飞燕语归期。
pàn què mǔ dān kāi le yǒu tú mí.
拚却牡丹开了、有酴醿。

“只恨人消瘦”平仄韵脚


拼音:zhǐ hèn rén xiāo shòu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六宥

作者简介


李曾伯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作者介绍


李曾伯的生平

  曾通判濠州,迁军器监主簿 。淳祐二年(1242),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次年,为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进龙图阁学士。宝祐元年(1253),拜端明殿学士 。明年,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阙,特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 。开庆元年(1259),进观文殿学士。景定五年(1264 ),知庆元府 、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 ,褫职。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时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 。《宋史》有传。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 ,续稿八卷 ,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成就

  李曾伯集中有诗、词、文。文多为奏疏表状之类。诗没有显著特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其词今存 200余首,长调占绝大多数。作者是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八声甘州〕《自和》)所以他的词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前人评论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四库全书总目》),概括了可斋词的特点。但因不讲含蓄和议论过多,有些篇章流于粗豪,显得枯燥,形象性较差。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前8卷,后12卷,并见于《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