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猛犬出前后”出自宋代苏辙的《和子瞻司竹监烧苇园因猎园下》,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āng yīng měng quǎn chū qián hòu,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苍鹰猛犬出前后”全诗:骏马七尺行冯冯,晓出射兽霜为冰。
荻园斫尽有枯枿,束茅吹火初如灯。
乍分乍合势开展,苍烟被野风腾腾。
黄狐惊顾啸俦侣,飞鸟先起如苍鹰。
须臾立旗布行伍,有似修蟒横冈陵。
苍鹰猛犬出前后,缺处已挂黄麻罾。
回风忽作火力怒,平地一卷无疆塍。
商辛不出抱宝死,曹瞒逸去燋其肱。
投身误喜脱灰烬,闯首旋已遭侵凌。
何人上马气吞虎,狐帽压耳皮蒙膺。
开弓徐射叠双兔,拥马欢叫惊未曾。
举鞭一麾百夫进,击鼓再发箭启棚。
去如飞{亡虫}中如电,获若两兽膏流渑。
肉分麾下饱壮士,皮与公子留缣缯。
纵横分裂惠村坞,尚有磊落载后乘。
吾兄善射久无敌,是日敛手称不能。
凭鞍纵马聊自适,酒后醉语谁能应。
健儿击搏信可乐,主将雄猛今谁胜。
胸中森列万貔虎,嗟世但以文儒称。
安得强弓傅长箭,使射蔽日垂天鹏!
骏马七尺行冯冯,对出射兽霜为冰。
荻园砍尽有枯场,束茅草吹火初如灯。
时而分时而联合展开,苍烟被野风腾腾。
黄狐狸吃惊地看着招呼同伴伴侣,飞鸟先起像苍鹰。
一会儿立旗布队伍,有点像修蟒横冈陵。
苍鹰猛狗出前后,缺口处已挂黄麻罾。
旋风忽然作火力发怒,平地一卷无边埂。
商辛不出怀抱宝死,曹操就逃离煳他的胳膊。
投身误喜脱灰烬,闯过首回已遭欺凌。
什么人上马气吞虎,狐狸帽压耳皮被接受。
开弓慢射叠双兔,拥有马欢呼声惊醒未曾。
举起鞭子一挥百夫进,击鼓再发箭启棚。
如飞{死虫}中如电,获得如果两兽膏流函。
肉分给部下饱壮士,皮和公子留绢缯。
纵横分裂惠村坞,还有密密麻麻记载后乘。
我哥哥擅长射箭很久没有敌人,这一天收手称不能。
靠着马鞍放马聊自适,酒后醉语谁能回答。
健儿击搏信可以快乐,主人将雄猛现在谁胜。
胸中林立万战将,叹世只是因为文儒说。
怎能弓长射老师,使射蔽日天空鹏!
hé zi zhān sī zhú jiān shāo wěi yuán yīn liè yuán xià
和子瞻司竹监烧苇园因猎园下
jùn mǎ qī chǐ xíng féng féng, xiǎo chū shè shòu shuāng wèi bīng.
骏马七尺行冯冯,晓出射兽霜为冰。
dí yuán zhuó jǐn yǒu kū niè, shù máo chuī huǒ chū rú dēng.
荻园斫尽有枯枿,束茅吹火初如灯。
zhà fēn zhà hé shì kāi zhǎn, cāng yān bèi yě fēng téng téng.
乍分乍合势开展,苍烟被野风腾腾。
huáng hú jīng gù xiào chóu lǚ, fēi niǎo xiān qǐ rú cāng yīng.
黄狐惊顾啸俦侣,飞鸟先起如苍鹰。
xū yú lì qí bù háng wǔ, yǒu shì xiū mǎng héng gāng líng.
须臾立旗布行伍,有似修蟒横冈陵。
cāng yīng měng quǎn chū qián hòu, quē chù yǐ guà huáng má zēng.
苍鹰猛犬出前后,缺处已挂黄麻罾。
huí fēng hū zuò huǒ lì nù, píng dì yī juàn wú jiāng chéng.
回风忽作火力怒,平地一卷无疆塍。
shāng xīn bù chū bào bǎo sǐ, cáo mán yì qù jiāo qí gōng.
商辛不出抱宝死,曹瞒逸去燋其肱。
tóu shēn wù xǐ tuō huī jìn, chuǎng shǒu xuán yǐ zāo qīn líng.
投身误喜脱灰烬,闯首旋已遭侵凌。
hé rén shàng mǎ qì tūn hǔ, hú mào yā ěr pí méng yīng.
何人上马气吞虎,狐帽压耳皮蒙膺。
kāi gōng xú shè dié shuāng tù, yōng mǎ huān jiào jīng wèi zēng.
开弓徐射叠双兔,拥马欢叫惊未曾。
jǔ biān yī huī bǎi fū jìn, jī gǔ zài fā jiàn qǐ péng.
举鞭一麾百夫进,击鼓再发箭启棚。
qù rú fēi wáng chóng zhōng rú diàn, huò ruò liǎng shòu gāo liú miǎn.
去如飞{亡虫}中如电,获若两兽膏流渑。
ròu fēn huī xià bǎo zhuàng shì, pí yǔ gōng zǐ liú jiān zēng.
肉分麾下饱壮士,皮与公子留缣缯。
zòng héng fēn liè huì cūn wù, shàng yǒu lěi luò zài hòu chéng.
纵横分裂惠村坞,尚有磊落载后乘。
wú xiōng shàn shè jiǔ wú dí, shì rì liǎn shǒu chēng bù néng.
吾兄善射久无敌,是日敛手称不能。
píng ān zòng mǎ liáo zì shì, jiǔ hòu zuì yǔ shuí néng yīng.
凭鞍纵马聊自适,酒后醉语谁能应。
jiàn ér jī bó xìn kě lè, zhǔ jiàng xióng měng jīn shuí shèng.
健儿击搏信可乐,主将雄猛今谁胜。
xiōng zhōng sēn liè wàn pí hǔ, jiē shì dàn yǐ wén rú chēng.
胸中森列万貔虎,嗟世但以文儒称。
ān dé qiáng gōng fù zhǎng jiàn, shǐ shè bì rì chuí tiān péng!
安得强弓傅长箭,使射蔽日垂天鹏!
拼音:cāng yīng měng quǎn chū qián hòu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人物主要活动年谱:
嘉祐六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
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贬谪筠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
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治学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
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古文写作
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回河争论
元丰五年(1082年)河归北流后,依然决溢不断。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东流之议复起。大臣文彦博、安焘、吕大防、王岩叟、王觌和都水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右相范纯仁和苏辙、曾肇、赵瞻、范百禄、王存、胡宗愈等则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
苏辙面对回河加速之势,连上三疏,极力反对,大意谓:“议复故道,事之经岁,役兵二万,聚梢桩等物三十余万。方河朔灾伤困弊,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窃叹。”“今小吴决口,入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纵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在疏中他又针对北流致“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恩、冀以北,涨水为害,公私损耗”,“河徙无常,万一自契丹界入海,边防失备”等三说进行了反驳,极力主张停止回河之役。元祐四年正月,朝廷下诏停止回河及修减水河;七月,冀州南宫等五埽危急,都水监仍坚主东流或“二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
八月,苏辙再次上疏称:“夏秋之交,暑雨频并。河流暴涨出岸,由孙村东行,盖每岁常事。而李伟与河埽使臣因此张皇,以分水为名,欲发回河之议,都水监从而和之。河事一兴,求无不可,况大臣以其符合己说而乐闻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观水势所向,依累年涨水旧例,因其东溢,引入故道,以纾北京朝夕之忧。故道堤防坏决者,第略加修葺,免其决溢而已。至于开河、进约等事,一切毋得兴功,俟河势稍定然后议。”元祐五年二月、九月,苏辙又两次进言谏阻东流,并要求“罢吴安持、李伟都水监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之辞相警告。但以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投之远方”,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引文见《宋史·河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