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断河连”出自唐代曹松的《与胡汾坐月期贯休上人不至》,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uè zhào duàn hé lián,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月照断河连”全诗:扫庭秋漏滴,接话贵忘眠。
静夜人相语,低枝鸟暗迁。
星围南极定,月照断河连。
后会花宫子,应开石上禅。
《与胡汾坐月期贯休上人不至》是唐代诗人曹松所作的一首诗。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天的夜晚,我扫着庭院,听着秋漏滴答。我接着你的话,怕你熬夜。夜晚静悄悄,我们低声交谈。树上的小鸟从低枝上飞走。星星围绕着南极,月亮照耀着断裂的河流。再见时,我们会相聚在花宫子,应该会在石头上修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宁静的夜晚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胡汾的相聚时刻。诗人在秋天的夜晚,扫庭院的同时,也顺便听着秋夜的愈漏滴答声。胡汾向诗人倾诉心事,而诗人也接着话题,怕胡汾熬夜。夜晚静谧无声,只有他们低声交谈。诗人注意到树上的小鸟从低枝上飞走,这可能意味着夜晚的来临。星星围绕着南极,月亮照耀着断裂的河流,给整个夜晚带来了美丽的景象。
诗人最后说,再见时,我们会相聚在花宫子,应该会在石头上修行。这句话可能指的是在某个地方再次相会并共同修行,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和共同修行的向往。
整首诗给人一种宁静、秋夜的意境。通过描写夜晚的细节和交谈的情景,表达了友谊、心灵交流和对修行的向往。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抓住了夜晚的氛围,展现了扫庭院、听雨声的意境。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于友情、自然和心灵交流的独特感悟。
yǔ hú fén zuò yuè qī guàn xiū shàng rén bù zhì
与胡汾坐月期贯休上人不至
sǎo tíng qiū lòu dī, jiē huà guì wàng mián.
扫庭秋漏滴,接话贵忘眠。
jìng yè rén xiāng yǔ, dī zhī niǎo àn qiān.
静夜人相语,低枝鸟暗迁。
xīng wéi nán jí dìng, yuè zhào duàn hé lián.
星围南极定,月照断河连。
hòu huì huā gōng zi, yīng kāi shí shàng chán.
后会花宫子,应开石上禅。
拼音:yuè zhào duàn hé lián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这种诗风。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接触社会问题,而《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历来传诵不衰。 晚唐,又是一个乱世。乱世出怪事。怪事之一便是“五老榜”。“五老”之一便是曹松。
曹松,字梦征。他的籍贯有点混乱,据清《一统志》说是桐城人,更多的地方说他是潜山人。不过在当时,是没有混乱的,因为当时桐、潜同属舒州。他的籍贯也一直说是舒州人。混乱是难免的,桐、潜两地,依山傍水,通婚接嫁,谁能说得清一千多年前的谁谁谁究竟住在哪旮旯?只是近年来争抢名人的事时有发生,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桐城名人,就常常被咱的邻县枞阳兄弟们不厌其烦地将其籍贯改换,且一直有些耿耿戚戚地抱怨:“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唉,谁让那时枞阳属于桐城地界呢。其实争抢名人的事大可不必,是你的老祖宗,你爱他,以他为荣,说他赞他就是。至于他的籍贯,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就如曹松,严格地说,应是“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人,一说潜山人),这样才科学,才历史。像朱光潜等人,是不是应该说,某某某,桐城某地人(现属枞阳)呢。
扯远了,还说曹梦征。他的生卒年代也和他的出生地一样不甚清晰,《新编唐诗三百首》中就说其“生卒年不详”。据《桐城县志》载,其生卒年大约(注意:是大约)在公元830—903年。这是个战乱迭起,黄巢起义,朱温乱唐,五代十国酝酿成立的历史区间哦。
乱世是英雄的时代,可不是文士的时代。曹松手难缚鸡,生不逢时,只好在战争的夹缝里到处奔走避祸。“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对故乡山水无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所产生的思归之情。”
一个骑着毛驴的、瘦削的、脸上写着忧患和疲惫的、身着破旧青布蓝衫的唐朝秀才(有点类似吕洞宾),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巅簸跋涉着,从青年、壮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驴背上永远驮着一对书箱。因为他虽然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读书考试并吟诗作赋。
他梦想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兼惠家族。他苦吟着,为战乱中不幸的百姓,无辜的平民。他憎恨着,那些操戈作祸,裂地封侯的乱臣贼子。愤怒出诗人,他的《己亥岁二首》就是明证,其中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名万骨枯。”更是千古绝句。
他也终于考中了进士,那已是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的事了,也就是说当时他已年逾七旬,真正是考白了头发了。可怪的是,那一榜竟有五位古稀老人,他们是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因之成为佳话,号曰“五老榜”。
据说唐朝进士名额很少;据说唐朝的考卷不弥封,也就是说考生姓名籍贯是公开的;据说唐朝(尤其是晚唐)的时候考场风气很腐败(考卷不弥封无疑给腐败创造了条件)。因了这些据说,许多真正的才学之士往往名落孙山。曹梦征终于能够考中进士,虽是白首皓髯,也是可喜可贺的。于是他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可惜的是风烛残年,只做得两年官,便与世长辞了。
也幸好他死于903年,没看到904年的朱温杀昭帝,也没看到907年的朱温叛唐称帝和随之而来的十王乱天下。
虽是个白头进士,但曹松毕竟还是登了榜的,想想千百年来,又在多少人考白了头发,却最终带着一声叹息走进坟墓。曹松是不幸中的幸者,他官运不济,到底还有些文运,他的诗歌得到认可,评者认为“风格似贾岛,工于炼字,意境深幽”。他遗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收入其诗14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