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烹久厌蛙”出自宋代赵蕃的《冬日杂兴》,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nán pēng jiǔ yàn wā,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南烹久厌蛙”全诗:杨柳迎霜败,枇杷隔岁花。
柴桑今学隐,杜曲旧为家。
北讯时闻雁,南烹久厌蛙。
归津隔吴越,随地且桑麻。
《冬日杂兴》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杨柳迎霜败,
枇杷隔岁花。
柴桑今学隐,
杜曲旧为家。
北讯时闻雁,
南烹久厌蛙。
归津隔吴越,
随地且桑麻。
【中文译文】
柳树叶迎接霜冻凋谢,
枇杷花在岁月之外绽放。
柴桑如今成为隐士的学习场所,
杜曲仍是过去的家园。
北方的消息时常传来雁声,
南方的人久已厌倦了蛙声。
回到京城,与吴越之地相隔,
随处可见桑和麻。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以冬日的景色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寒冷冬天的图景。赵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的开篇写到杨柳迎霜败,柳树的叶子在霜冻的严寒下凋谢。这一景象传达出冬季的凄凉和寂寞感。接着,枇杷花隔岁开放,表明冬天依然有一些花朵能够在寒冷中绽放,带来一丝生机。这种对比展示了自然界的韧性和生命的顽强。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柴桑和杜曲两个地方。柴桑是一个隐士的学习场所,这里的人们追求隐逸的生活和学问修养。而杜曲则是过去的家园,暗示着作者怀旧故乡的情感。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人们的生活状态。北方时常传来雁的消息,北方的人们通过雁声来了解外界的动态。而南方的人们则厌倦了蛙声,暗示他们对南方的生活已经感到厌倦。
最后两句写到回到归津,与吴越之地相隔。归津是指回到京城,作者感叹回到京城后与吴越之地相隔遥远,表示离故乡较远的感受。随地且桑麻,表示桑和麻这种农作物在各处都可以见到,与乡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冬日杂兴》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示了冬日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故乡的怀旧之情。整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乡土之情的表达。
dōng rì zá xìng
冬日杂兴
yáng liǔ yíng shuāng bài, pí pá gé suì huā.
杨柳迎霜败,枇杷隔岁花。
chái sāng jīn xué yǐn, dù qū jiù wèi jiā.
柴桑今学隐,杜曲旧为家。
běi xùn shí wén yàn, nán pēng jiǔ yàn wā.
北讯时闻雁,南烹久厌蛙。
guī jīn gé wú yuè, suí dì qiě sāng má.
归津隔吴越,随地且桑麻。
拼音:nán pēng jiǔ yàn wā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赵蕃(诗人,学者)(一一四三~一二一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二年,年八十七岁。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水永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十七卷。
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当时著名学者、弋阳人谢枋得曾提到,江西诗派传至“二泉”,隆昌极致,但此二人死后,江西诗派的气脉也因此而断绝,风华不再。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能诗,宗黄庭坚,与韩淲合称二泉先生。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宋史》卷四四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