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声滴半空”出自唐代齐己的《岁暮江寺住》,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uán shēng dī bàn kō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泉声滴半空”全诗:山依枯槁容,何处见年终。
风雪军城外,蒹葭古寺中。
孤村谁认磬,极浦夜鸣鸿。
坐忆匡庐隐,泉声滴半空。
《岁暮江寺住》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依枯槁容,
何处见年终。
风雪军城外,
蒹葭古寺中。
孤村谁认磬,
极浦夜鸣鸿。
坐忆匡庐隐,
泉声滴半空。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岁末时节的景象和诗人在江寺中的感慨。山峦褪去了昔日的翠绿,变得干枯憔悴,诗人疑问自己在哪里才能看到年终的景象。寒风和飘雪笼罩着军城的外面,而江寺里的蒹葭(一种苇草)依然苍翠。孤村中没有人能认出那古老的钟声,只有在极远的江浦上夜晚传来鸿雁的鸣叫声。诗人坐在这里回忆起匡庐(指古代隐士庐山之地)的隐居生活,泉水声滴落在半空中,使他更加怀念。
赏析:
这首诗词以齐己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岁末时节的凄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山峦的凋零和飘雪的寒冷,与江寺中蒹葭的青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岁月更迭中的变化和不变。孤村中无人能辨认出古老的钟声,暗示着人事已非,时光荏苒。而远处江浦传来的鸿雁鸣叫声,更加凸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依。最后,诗人回忆起匡庐的隐居生活,泉水声滴落在半空中,使他心中的思绪更加浮现。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岁末时节的感慨与思念之情,以及对逝去岁月和隐居生活的回忆与留恋。
这首诗词通过独特的意象描绘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岁末时节和过去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孤独与无依的体验。它展现了齐己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人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词写景凄凉,情感深沉,给人以思索和回味之感。
suì mù jiāng sì zhù
岁暮江寺住
shān yī kū gǎo róng, hé chǔ xiàn nián zhōng.
山依枯槁容,何处见年终。
fēng xuě jūn chéng wài, jiān jiā gǔ sì zhōng.
风雪军城外,蒹葭古寺中。
gū cūn shuí rèn qìng, jí pǔ yè míng hóng.
孤村谁认磬,极浦夜鸣鸿。
zuò yì kuāng lú yǐn, quán shēng dī bàn kōng.
坐忆匡庐隐,泉声滴半空。
拼音:quán shēng dī bàn kōng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仄韵) 去声一送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