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总被官军斫作薪”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总被官军斫作薪”出自宋代张舜民的《西征回途中二绝》,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ǒng bèi guān jūn zhuó zuò xī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总被官军斫作薪”全诗

《西征回途中二绝》

总被官军斫作薪

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
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赏析


《西征回途中二绝》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张舜民。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灵州城下千株柳,
总被官军斫作薪。
他日玉关归去路,
将何攀折赠行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西征回途中所见所感。诗中出现的灵州城下的柳树被官军砍伐做柴火,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破坏。而诗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将来回到故乡的渴望,并思考了自己将如何面对和送别离开的行人。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哀叹和对归乡的期盼之情。通过灵州城下千株柳被官军砍伐的形象描写,诗人深刻地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破坏。柳树作为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象征,被用来代表人民的生活和幸福,这里被砍伐成柴火,象征着悲痛和无助。

诗的结尾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思考和归乡的希望。他不仅思考着自己回到玉关的路途,还思考着将如何面对和送别行人。这种反问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迷茫,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无常。

整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和深思熟虑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痛苦感受和对归乡的渴望之情。这种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使得这首诗词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具有普遍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意义。

“总被官军斫作薪”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xī zhēng huí tú zhōng èr jué
西征回途中二绝

líng zhōu chéng xià qiān zhū liǔ, zǒng bèi guān jūn zhuó zuò xīn.
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
tā rì yù guān guī qù lù, jiāng hé pān zhé zèng xíng rén.
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总被官军斫作薪”平仄韵脚


拼音:zǒng bèi guān jūn zhuó zuò xīn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作者简介


张舜民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作者介绍


张舜民的事迹

  张舜民随高遵裕西征灵夏,无功而还,他作诗嘲讽有"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西征途中二绝》)等句,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贬为监郴州酒税。其后位渐通显,而议论雄迈,气不少衰。晁公武称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作乐府百余篇。自序中说:"年□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麦》吸取民间乐府手法,描述四月麦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劳动场面,并揭露官赋剥削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

  张舜民的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误为苏词。宋人周紫芝《书张舜民集后》说:"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张舜民生平爱画,且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所经各地也必搜访题识,东南各处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载录。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词存四首。以《卖花声》为最杰出。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