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犹八分”出自宋代洪咨夔的《古意谢崔杨州辟七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ǎng fú yóu bā fēn,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
“仿佛犹八分”全诗:汾阴有古鼎,金景歊浮云。
斡弃不知爱,瓦豆荐苾芬。
提携向中庭,拂拭苍藓纹。
虽非大籀篆,仿佛犹八分。
《古意谢崔杨州辟七首》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汾阴有古鼎,
In Fenying, there is an ancient tripod,
金景歊浮云。
Its golden brilliance shines through the drifting clouds.
斡弃不知爱,
Neglected and abandoned, it is unaware of love,
瓦豆荐苾芬。
Yet, even in its humble state, it offers fragrant incense.
提携向中庭,
Lifted and carried into the courtyard,
拂拭苍藓纹。
Its moss-covered surface is gently cleaned.
虽非大籀篆,
Though not monumental or grand,
仿佛犹八分。
It still possesses an aura of beauty.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一个古老的鼎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古物的赞美和思考。鼎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尊贵和历史的传承。作者通过描绘鼎的形象,展示了它的独特美感和价值。
首先,作者提到汾阴,这是一个地名,也是鼎的所在地。鼎被描述为金色的景象,它的光芒穿透浮云,呈现出一种耀眼的光辉。这种描绘使人感受到鼎的壮丽和庄严。
然而,鼎却被斡弃,被遗忘在一旁,不为人所爱。尽管如此,它仍然自愿献上苾芬(一种香草或香料),以表达自己的虔诚和美丽。
接下来,鼎被提携到中庭,被人们重新重视和呵护。人们轻轻地拂拭它表面上的苍藓纹路,使它焕发出新的光彩。尽管这个鼎并非特别雄伟壮观,但它仍然具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仿佛仍然拥有八分之七的完美。
整首诗以鼎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思考。它强调了即使被遗忘或忽视的事物,仍然可以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价值。通过对鼎的描绘,诗中蕴含了对美的追求、对传统的珍视以及对生命的反思。
gǔ yì xiè cuī yáng zhōu pì qī shǒu
古意谢崔杨州辟七首
fén yīn yǒu gǔ dǐng, jīn jǐng xiāo fú yún.
汾阴有古鼎,金景歊浮云。
wò qì bù zhī ài, wǎ dòu jiàn bì fēn.
斡弃不知爱,瓦豆荐苾芬。
tí xié xiàng zhōng tíng, fú shì cāng xiǎn wén.
提携向中庭,拂拭苍藓纹。
suī fēi dà zhòu zhuàn, fǎng fú yóu bā fēn.
虽非大籀篆,仿佛犹八分。
拼音:fǎng fú yóu bā fēn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二文 (仄韵) 去声十三问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洪咨夔(1176~1236),嘉泰元年(1201)进士。授如皋主簿,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文。
洪咨夔为人正直敢言。在现存的 920多首诗里,像"今岁啼饥眼欲枯"(《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其四),这样直接反映农民生活疾苦的诗句并不少见。又如《次韵闵饥》其一写道"贵人生长不知田,丝竹声中醉饱眠。渠信春山青草尽,排门三日未炊烟。"已接触到农村贫富对立的事实。他感叹"月行九霄上,安知下民愁"(《酬程嘉定杨汉州见和》其二),足见其十分同情人民。他也常有讽刺官吏、讥刺朝政之作,如《狐鼠》一诗,最为淋漓痛快。他善于描写农村景物,如描绘牧童"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夏至过东市》其一),笔调清新、生活气息浓厚。不过他受江西诗派影响较深,也有一些平庸之作。
著作有《平斋文集》32卷、《平斋词》1卷等。其《平斋文集》所收多为讲经及制诰之文,余为诗歌、杂文,其词“淋漓激壮,多抑塞磊落之感”,风格颇似辛弃疾,清毛晋将其刊入《宋六十名家词》。《平斋文集》3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又有洪氏《晦木斋丛书》本,收诗寥寥。《平斋词》有汲古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