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真岂糟丘”出自宋代陈师道的《次韵德麟督叔弼季默诗及破余酒戒》,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ì zhēn qǐ zāo qiū,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致真岂糟丘”全诗:岁月不相贷,夜床衾簟秋。
朝来明镜中,作意多少留。
惟酒可为娱,顾我非其流。
丈夫意气合,佩玦不循钩。
意行无人非,骏发不中休。
相逢问何如,颇复中之不。
清坐岂不好,致真岂糟丘。
两欧以诗鸣,与俗同沉浮。
百鸟畏嘲弄,往和长鸣鸥。
胡宁忍快便,风飘万斛舟。
《次韵德麟督叔弼季默诗及破余酒戒》是宋代陈师道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岁月不相贷,夜床衾簟秋。
时间无法借贷,秋夜的床上,被褥寒凉。
解读:这两句表达了时间的不可逆转和岁月的流逝。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无法挽回逝去的光阴,充满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朝来明镜中,作意多少留。
早晨起来照明镜,心思纷繁,停留多少。
解读:每当早晨起来,照镜自照时,心中思绪万千,回想着过去的事情,对未来的打算,思虑犹豫,流连不舍。
惟酒可为娱,顾我非其流。
只有酒可以作为娱乐,但我并非酒的追随者。
解读:酒在这里象征欢乐和放松,作者表示自己并非沉迷于酒色之中,有着超然物外的态度。
丈夫意气合,佩玦不循钩。
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意气相投,佩戴的玉佩不应被束缚。
解读:这句诗词表达了对于真正的男子气概和豪情壮志的赞美,强调了自由奔放的个性和追求独立的精神。
意行无人非,骏发不中休。
无论任何人都无法阻止我的行动,奔驰的马儿不会停歇。
解读:这句诗词表达了作者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停止前行。
相逢问何如,颇复中之不。
遇见彼此时问候,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解读:当相逢时,彼此询问对方近况,有一种遗憾错过的情感。
清坐岂不好,致真岂糟丘。
静静地坐着岂不美好,追求真理岂会有遗憾。
解读:这两句诗词表达了作者追求宁静清净的心态,认为宁静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两欧以诗鸣,与俗同沉浮。
两岸的欧阳修和欧阳炯都以诗词才华闻名,他们与世俗一同沉浮。
解读:这句诗词表达了对欧阳修和欧阳炯的赞美,他们的才华超越了世俗之尘,但依然与人们共同经历人生的起伏。
百鸟畏嘲弄,往和长鸣鸥。
百鸟都害怕被嘲笑,只有长鸣的海鸥会回应。
解读:这句诗词通过描绘鸟类的行为,表达了人们普遍对于嘲笑和批评的畏惧,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声音,勇敢地回应。
胡宁忍快便,风飘万斛舟。
忍受不了的快乐很快就会消散,风吹拂着万斛的船只飘荡。
解读:这句诗词描绘了快乐的短暂和流逝的无常,暗喻人生的瞬息万变和不可捕捉的美好瞬间。
这首诗词通过对岁月流转、思考与留恋、酒与娱乐、真实与自由、意志与奔驰、相见与遗憾、清净与追求、才华与世俗、嘲笑与回应、快乐与消散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深思和感悟。作者借助自然景物、人生哲理和文化典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构建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展现了对自由、真理和个性的追求,并对世俗的束缚和短暂的快乐持有一定的反思态度。整首诗词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cì yùn dé lín dū shū bì jì mò shī jí pò yú jiǔ jiè
次韵德麟督叔弼季默诗及破余酒戒
suì yuè bù xiāng dài, yè chuáng qīn diàn qiū.
岁月不相贷,夜床衾簟秋。
zhāo lái míng jìng zhōng, zuò yì duō shǎo liú.
朝来明镜中,作意多少留。
wéi jiǔ kě wèi yú, gù wǒ fēi qí liú.
惟酒可为娱,顾我非其流。
zhàng fū yì qì hé, pèi jué bù xún gōu.
丈夫意气合,佩玦不循钩。
yì xíng wú rén fēi, jùn fā bù zhōng xiū.
意行无人非,骏发不中休。
xiāng féng wèn hé rú, pō fù zhōng zhī bù.
相逢问何如,颇复中之不。
qīng zuò qǐ bù hǎo, zhì zhēn qǐ zāo qiū.
清坐岂不好,致真岂糟丘。
liǎng ōu yǐ shī míng, yǔ sú tóng chén fú.
两欧以诗鸣,与俗同沉浮。
bǎi niǎo wèi cháo nòng, wǎng hé cháng míng ōu.
百鸟畏嘲弄,往和长鸣鸥。
hú níng rěn kuài biàn, fēng piāo wàn hú zhōu.
胡宁忍快便,风飘万斛舟。
拼音:zhì zhēn qǐ zāo qiū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陈师道一生信受佛法,喜欢与僧人、居士相往来,他写了很多与佛有关的塔铭、墓表,还作有《华严证明疏》、《佛指记》等文章。
他特别推崇《华严经》,他在《华严证明疏》中说∶得有此经,庆幸平生孰如今日,实力贫而家富,将口诵而心通。誓尽此生敬供不息,在在处处如佛之存,劫劫生生以今为始。伏愿诸佛所说如庆喜而常闻,一生之间与善财而同证(《后山居士文集》卷十七)。表示此生遇此新矣!有此足矣!这也是他所以能够保持高节、不恤贫穷的原因。
陈师道不独专心佛典,于儒、道经籍也皆深涉。在三教关系上,他主张“道通”、“道一”,异不在道,而在于世异、说异。
他说∶大道一而今之教者三,三家之役相与诋訾。盖世异则教异,教异则说异。尽己之道则人之道可尽,究其说则他说亦究。其相訾也固宜,三圣之道非异,其传与不传也耶(《面壁庵记》,同上,卷十五)!
陈师道说明了三教之道是一致不背的,只是因为后来世道的变化,人说的差异,从而相互诋訾,从而有了传与不传的区别。
在《白鹤观记》一文中,他又就释老的关系指出,“夫老释氏之教并行,于世而有衰盛,世遂以为优劣。又谓教有利有不利,皆非也。夫二氏离行而合妄,其所异者因于俗也。至其隆替则系于世,世之好恶则系其习……”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的观点。师道还具体地列出了三教的传承世系,认为唯有“释自能仁”,从始至今,代有其人。师道以上关于三教的关系之说是比较新颖、深刻的,于三教关系思想史上值得注意。
儒、道、释通融是宋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宋代文人的文化结构大都有此特点,陈师道亦然。他们都是本于儒学又濡染道、释的。其未入仕即以居士自命,也有类似的文化心理背景:以道艺处士自期、以自由人格自重、以通晓佛理自慰。
陈师道体弱多病,因而希望通过诵佛经、守戒持斋等方式减轻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延长寿命。他曾与妻同谒佛寺,称弟子,买经发誓,并长期断酒持斋诵经。
但他却似乎更需要从佛门求得解脱之道,有时甚至产生出世之念:“更欲置身须世外,世间元自不关人”,“终当捐世事,来作卧云人”。
陈师道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陈洎,官至三司盐铁副使,赠工部侍郎;父亲陈琪,官至国子博士通判绛州。到陈师道时,家境已衰落,《先夫人行状》云:“先君以家赀让群弟蓄孤振穷,欲死恤终。夫人同之,不以累其夫。先君卒贫,不能家,夫人以大家子就下养,人以为忧,夫人安之,不以累其子,年高而家益贫。”
陈师道早年娶郭概之女为妻,迫于生计,妻女皆在岳父家就食。16岁时从师曾巩。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以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不去应试。元丰四年(1081),曾巩奉命修本朝史,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学博士正录荐师道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往见,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与少游书》),拒不谒见。
元祐二年(1087),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绍圣元年(1094),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元符三年(1100),复除棣州教授,赴任途中,改除秘书省正字,未上任即卒。
陈师道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上。他自己说:“于诗初无诗法。”后见黄庭坚诗,爱不释手,把自己过去的诗稿一起烧掉,从黄学习,两人互相推重。江西诗派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列为“三宗”,其实陈师道只是在一段时期内学习过黄庭坚的诗风,其后就发现黄庭坚“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诗话》),因而致力于学杜。对于他学杜甫所达到的境界,黄庭坚也表示钦佩,曾对王云说,陈师道“其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作诗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王云《题后山集》)。方回的《瀛奎律髓》有“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祖,三宗便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方回并说:“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
大体上说,陈师道的诗由于受黄庭坚的影响,做诗要“无一字无来历”,但他的学问不如黄庭坚,需要“拆东补西裳作带”(《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不免显得竭蹶。而在学杜这一方面,也仅仅专致于形式格律,所以虽然形式上能有所肖似,却往往缺乏杜甫的深沉雄健。他学杜比较成功的是五七言律诗,例如“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至今容有未开花。”(《春怀示邻里》)。前者可以看出他在追步杜诗的句法上所下的工夫,后者则近似杜诗中的遣兴体格。他的五古用力刻画,要求辞意独造,但生硬处仍不脱江西派的习气。他也有一些感情朴挚的诗,如“极喜不得语,泪尽方一哂。”(《示三子》);“功名何用多,莫作分外虑。”(《送外舅郭大夫夔西川提刑》)。后一首诗对外舅提出规劝,方回评为“学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劲,情味深幽。”(《瀛奎律髓》)。他的诗也有写得恬淡而有味的,如“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也有写得风流华美的,如:“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放歌行》),可惜不多见。相传他做诗用力极勤,平时出行,有诗思,就急归拥被而卧,诗成乃起。有时呻吟累日,恶闻人声,所以黄庭坚称之为“闭门觅句陈无己”(《病起荆江亭即事》)。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值得肯定,但他的诗作思想深度不够和时见拗涩。
陈师道于词颇自推许,自称“余它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黄九。”(《书旧词后》)。但他现存的作品,很少精彩之作,不能和他自己的估价相称。他的散文较有成就, 纪昀评为“简严密栗,实不在李翱、孙樵下。”(《四库全书总目》)。
陈师道有《后山诗话》,提出“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依然和黄庭坚的主张一脉相通。又说:“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抟物激,然后尽天下之变。”论奇正的关系颇有见地,可惜他的创作实践和自己的理论不尽相符。由于此书中对苏轼、黄庭坚、秦观都有不满之词,《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殊不类师道语”,则似失之拘泥。但书中有陈师道死后的事情,当出于后人的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