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荻生抱甲未见肤”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荻生抱甲未见肤”出自宋代苏辙的《四月二十八日新热寄仇池》,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í shēng bào jiǎ wèi jiàn fū,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荻生抱甲未见肤”全诗

《四月二十八日新热寄仇池》

荻生抱甲未见肤

细莎为屦如编须,轻葛为服如剪莩。
寒泉洒屋朝露濡,霜簟可荐机可扶。
风鸣牖间如吹竽,此虽有暑宜亦无。
庭前峻山槎之余,盆中养鳅大如鱼。
荻生抱甲未见肤,蔓起上屋将县壼。
麦苗高齐可藏乌,此虽非野仅亦如。
兄居溪堂南山趺,渥足溪水惊雁凫。
澄潭百丈清无淤,将往思我立踟躇。
东轩鄙陋何足居,欲行不行系辕驹。


赏析


《四月二十八日新热寄仇池》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细莎为屦如编须,
轻葛为服如剪莩。
寒泉洒屋朝露濡,
霜簟可荐机可扶。

风鸣牖间如吹竽,
此虽有暑宜亦无。
庭前峻山槎之余,
盆中养鳅大如鱼。

荻生抱甲未见肤,
蔓起上屋将县壼。
麦苗高齐可藏乌,
此虽非野仅亦如。

兄居溪堂南山趺,
渥足溪水惊雁凫。
澄潭百丈清无淤,
将往思我立踟躇。

东轩鄙陋何足居,
欲行不行系辕驹。

中文译文:
细莎编织成鞋子般柔软,
轻葛剪裁成衣服般轻薄。
清凉的泉水洒在房屋上,朝露湿润着一切。
寒霜铺在席子上,可以作为供奉的器具,也可以作为支撑的工具。

风声在窗户间响起,如同吹奏竽笙,
尽管有些炎热,但也并不算太热。
庭前高耸的山峰像槎船一样巍峨,
盆中养的鳅鱼已经长得像鱼一样大。

芦苇茂盛而抱甲如盾牌一般,
爬上屋顶将屋瓦当作城墙。
麦苗长得高齐,可以藏住乌鸦,
尽管这里并不是原野,但也有着类似的景象。

兄长居住在溪堂南山脚下,
泽地湿足,惊起鸿雁和凫鸟。
清澈的潭水有百丈之深,没有一丝淤泥,
即将前往思念我的地方,我犹豫不决。

东面的小轩简陋不堪,怎么能够居住?
想要离开却束缚于马车的缰绳。

诗意和赏析:
《四月二十八日新热寄仇池》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所处环境和内心的情感。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示了苏辙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夏日的炎热,但苏辙通过细莎为屦、轻葛为服等细节,表达了对适应夏季酷暑的生活智慧和对清凉的渴望。他用寒泉洒屋、霜簟可荐机可扶等意象,展示了生活的朴素和自足。

诗的后半部分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归乡的思念。荻生抱甲、蔓起上屋等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庭前峻山槎之余、盆中养鳅大如鱼等描写,展现了山水环境和家居生活的平淡而富有诗意的景象。麦苗高齐可藏乌、此虽非野仅亦如等描写,则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诗的结尾,作者提及兄居溪堂南山趺,渥足溪水惊雁凫。这里暗示了作者与兄弟的分离和思念之情。澄潭百丈清无淤,将往思我立踟躇一句,则表达了作者站在潭边思念亲人、犹豫不决的心境。

最后两句东轩鄙陋何足居,欲行不行系辕驹,则反映了作者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对于离开的渴望,却又受到种种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作为符号和意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对家乡乡土的眷恋以及对亲情、离愁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个人处境的抒发,诗中也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展现了苏辙细腻的观察力和深情厚意的写作风格,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感哲理和生活态度。

“荻生抱甲未见肤”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ì yuè èr shí bā rì xīn rè jì chóu chí
四月二十八日新热寄仇池

xì shā wèi jù rú biān xū, qīng gé wèi fú rú jiǎn fú.
细莎为屦如编须,轻葛为服如剪莩。
hán quán sǎ wū zhāo lù rú, shuāng diàn kě jiàn jī kě fú.
寒泉洒屋朝露濡,霜簟可荐机可扶。
fēng míng yǒu jiān rú chuī yú, cǐ suī yǒu shǔ yí yì wú.
风鸣牖间如吹竽,此虽有暑宜亦无。
tíng qián jùn shān chá zhī yú, pén zhōng yǎng qiū dà rú yú.
庭前峻山槎之余,盆中养鳅大如鱼。
dí shēng bào jiǎ wèi jiàn fū, màn qǐ shàng wū jiāng xiàn kǔn.
荻生抱甲未见肤,蔓起上屋将县壼。
mài miáo gāo qí kě cáng wū, cǐ suī fēi yě jǐn yì rú.
麦苗高齐可藏乌,此虽非野仅亦如。
xiōng jū xī táng nán shān fū, wò zú xī shuǐ jīng yàn fú.
兄居溪堂南山趺,渥足溪水惊雁凫。
chéng tán bǎi zhàng qīng wú yū, jiāng wǎng sī wǒ lì chí chú.
澄潭百丈清无淤,将往思我立踟躇。
dōng xuān bǐ lòu hé zú jū, yù xíng bù xíng xì yuán jū.
东轩鄙陋何足居,欲行不行系辕驹。

“荻生抱甲未见肤”平仄韵脚


拼音:dí shēng bào jiǎ wèi jiàn fū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作者简介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作者介绍


苏辙的生平

  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人物主要活动年谱:

  嘉祐六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

  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贬谪筠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

  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的评论

治学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
  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古文写作
  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回河争论
  元丰五年(1082年)河归北流后,依然决溢不断。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东流之议复起。大臣文彦博、安焘、吕大防、王岩叟、王觌和都水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右相范纯仁和苏辙、曾肇、赵瞻、范百禄、王存、胡宗愈等则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
  苏辙面对回河加速之势,连上三疏,极力反对,大意谓:“议复故道,事之经岁,役兵二万,聚梢桩等物三十余万。方河朔灾伤困弊,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窃叹。”“今小吴决口,入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纵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在疏中他又针对北流致“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恩、冀以北,涨水为害,公私损耗”,“河徙无常,万一自契丹界入海,边防失备”等三说进行了反驳,极力主张停止回河之役。元祐四年正月,朝廷下诏停止回河及修减水河;七月,冀州南宫等五埽危急,都水监仍坚主东流或“二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
  八月,苏辙再次上疏称:“夏秋之交,暑雨频并。河流暴涨出岸,由孙村东行,盖每岁常事。而李伟与河埽使臣因此张皇,以分水为名,欲发回河之议,都水监从而和之。河事一兴,求无不可,况大臣以其符合己说而乐闻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观水势所向,依累年涨水旧例,因其东溢,引入故道,以纾北京朝夕之忧。故道堤防坏决者,第略加修葺,免其决溢而已。至于开河、进约等事,一切毋得兴功,俟河势稍定然后议。”元祐五年二月、九月,苏辙又两次进言谏阻东流,并要求“罢吴安持、李伟都水监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之辞相警告。但以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投之远方”,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引文见《宋史·河渠志》)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