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打透重门铁”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打透重门铁”出自宋代沈瀛的《念奴娇》,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ǎ tòu zhòng mén tiě,诗句平仄:仄仄仄平仄。

“打透重门铁”全诗

《念奴娇》

打透重门铁

梧桐响雨,忆空江寒浪,渔舟冲雪。
横卧云峰千叠嶂,风旆槽香新压。
网跃银刀,纶收钩线,倚棹清歌发。
征鸿嘹亮,助予闲奏音节。
天上桂子阴成,月中香旧,几度人间别。
玉斧匣中常夜吼,可惜光阴虚设。
唤下云梯,直攀金户,打透重门铁
_娥念旧,料应重许人折。


赏析


《念奴娇》是一首宋代沈瀛所作的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梧桐树下雨声响起,
回忆起曾经的空江寒浪,
渔船冲破雪花飞舞。
横卧在重叠的云峰嶂间,
风旗在香槽上招展新风。
渔网跃起如银刀,
渔线纶收在渔钩上,
依靠篙杆吟唱清歌。
征鸿高亢地鸣叫,
为我伴奏出美妙的乐音。
天空中的桂子阴影成形,
月亮中的香气仍旧,
曾几何时在人间别离。
玉斧常夜发出震天吼声,
可惜光阴如虚设一般。
呼唤云梯下降,
直接攀登金色的门户,
破开重门的铁锁。
_娥怀念旧时,
料想应当再次许下承诺。

诗意:
《念奴娇》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渔民生活,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所描述的梧桐树下的雨声、空江的寒浪、渔船冲雪等形象,都给人以深沉而富有情感的感受。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赏析:
《念奴娇》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渔民的形象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梧桐树下的雨声、空江的寒浪等描写,使诗词具有鲜明的意境和音乐感。在这些景物的映衬下,作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视。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对未来的期待和承诺。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用词精确准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同时,作者通过渔民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激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渔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抒发,使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这使得《念奴娇》成为一首具有情感共鸣力和艺术美感的诗词作品。

“打透重门铁”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niàn nú jiāo
念奴娇

wú tóng xiǎng yǔ, yì kōng jiāng hán làng, yú zhōu chōng xuě.
梧桐响雨,忆空江寒浪,渔舟冲雪。
héng wò yún fēng qiān dié zhàng, fēng pèi cáo xiāng xīn yā.
横卧云峰千叠嶂,风旆槽香新压。
wǎng yuè yín dāo, lún shōu gōu xiàn, yǐ zhào qīng gē fā.
网跃银刀,纶收钩线,倚棹清歌发。
zhēng hóng liáo liàng, zhù yǔ xián zòu yīn jié.
征鸿嘹亮,助予闲奏音节。
tiān shàng guì zǐ yīn chéng, yuè zhōng xiāng jiù, jǐ dù rén jiān bié.
天上桂子阴成,月中香旧,几度人间别。
yù fǔ xiá zhōng cháng yè hǒu, kě xī guāng yīn xū shè.
玉斧匣中常夜吼,可惜光阴虚设。
huàn xià yún tī, zhí pān jīn hù, dǎ tòu zhòng mén tiě.
唤下云梯,直攀金户,打透重门铁。
é niàn jiù, liào yīng zhòng xǔ rén zhé.
_娥念旧,料应重许人折。

“打透重门铁”平仄韵脚


拼音:dǎ tòu zhòng mén tiě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九屑

作者简介


沈瀛沈瀛[yíng],字子寿,号竹斋,绍兴三十年进士。吴兴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官江州守(今江西九江)、江东安抚司参议。有《竹斋词》1卷,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村丛书》本。

作者介绍


沈瀛的历史评价

  杨万里曾经赠以诗云:"逢着诗人沈竹斋,叮咛有口不须开。被他写入《旁观录》,驷马如何追得回?"今其书不传。自杨诗看来,《旁观录》大概是《世说新语》一类体裁的书,多记当时文人言行。又有《竹斋词》1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今存80首。其长调写景,规摹柳永(如〔念奴娇〕7首),小令则杂采民间俗语、佛道禅语、玄谈、格言入词。如《醉落魄》云:"来时便有归时刻,归时便是来时迹。世间万事曾经历。只看如今,无不散筵席。"其末句为明清说部所常用(如《金瓶梅》、《珍珠衫》、《红楼梦》),知其源于宋人口头谚语。集中〔减字木兰花〕多至48首,韵脚悉同,亦可见其才情横溢。近人陈衍评其诗曰"倒戟而入作法"(见《宋诗精华录》卷三)。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