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得归乡曲”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得归乡曲”出自宋代沈瀛的《满江红》,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dé guī xiāng qū,诗句平仄:平平平平。

“得归乡曲”全诗

《满江红》

得归乡曲

半世飘蓬,今何幸、得归乡曲
却还似、重来燕子,认巢新屋。
好是秋晴风日美,饭香云子炊如玉。
念蟹螯、满把欲黄时,_新绿。
仍更有,初开菊。
何妨更,重添竹。
与此君相对,且无荣辱。
待得吾庐三径就,此生素愿都齐足。
任三竿、红日上檐梢,眠方熟。


赏析


《满江红》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沈瀛。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半世飘蓬,今何幸,得归乡曲。
却还似,重来燕子,认巢新屋。
好是秋晴风日美,饭香云子炊如玉。
念蟹螯,满把欲黄时,_新绿。
仍更有,初开菊。何妨更,重添竹。
与此君相对,且无荣辱。
待得吾庐三径就,此生素愿都齐足。
任三竿,红日上檐梢,眠方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怀旧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的归乡之喜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诗的开篇,“半世飘蓬,今何幸,得归乡曲。”表达了作者曾经的漂泊和流离之苦,现在终于幸运地回到了家乡,感到无比的喜悦。接着,“却还似,重来燕子,认巢新屋。”以燕子回巢的形象来比喻作者重回故乡,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归属感。

接下来的几句,“好是秋晴风日美,饭香云子炊如玉。念蟹螯,满把欲黄时,_新绿。”描绘了归乡时的美好景象:秋天的天空晴朗、风和日丽,家中饭菜的香气扑鼻而来,形容得如同云彩般洁白。同时,作者也怀念着螃蟹的美味,期待着它们的蟹黄即将变黄,而田野中的新绿也给人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接着,“仍更有,初开菊。何妨更,重添竹。”表达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喜爱和期待。初开的菊花和新添的竹子,给家园增添了更多的美丽和生气。

最后两句,“与此君相对,且无荣辱。待得吾庐三径就,此生素愿都齐足。任三竿,红日上檐梢,眠方熟。”表达了作者与亲友相对而坐,无论是得失荣辱都已无所谓。作者期待着家园的完善和安定,希望自己的生活愿望能够实现。红日上檐梢,意味着太阳已经升起,而作者则安然入眠。

整首诗以简洁的词语和自然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眷恋、归属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家乡的景色和自然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满足。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新生事物和希望的渴望,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得归乡曲”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mǎn jiāng hóng
满江红

bàn shì piāo péng, jīn hé xìng dé guī xiāng qū.
半世飘蓬,今何幸、得归乡曲。
què hái shì chóng lái yàn zi, rèn cháo xīn wū.
却还似、重来燕子,认巢新屋。
hǎo shì qiū qíng fēng rì měi, fàn xiāng yún zǐ chuī rú yù.
好是秋晴风日美,饭香云子炊如玉。
niàn xiè áo mǎn bǎ yù huáng shí, xīn lǜ.
念蟹螯、满把欲黄时,_新绿。
réng gèng yǒu, chū kāi jú.
仍更有,初开菊。
hé fáng gèng, zhòng tiān zhú.
何妨更,重添竹。
yǔ cǐ jūn xiāng duì, qiě wú róng rǔ.
与此君相对,且无荣辱。
dài de wú lú sān jìng jiù, cǐ shēng sù yuàn dōu qí zú.
待得吾庐三径就,此生素愿都齐足。
rèn sān gān hóng rì shàng yán shāo, mián fāng shú.
任三竿、红日上檐梢,眠方熟。

“得归乡曲”平仄韵脚


拼音:dé guī xiāng qū
平仄:平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二沃

作者简介


沈瀛沈瀛[yíng],字子寿,号竹斋,绍兴三十年进士。吴兴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官江州守(今江西九江)、江东安抚司参议。有《竹斋词》1卷,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村丛书》本。

作者介绍


沈瀛的历史评价

  杨万里曾经赠以诗云:"逢着诗人沈竹斋,叮咛有口不须开。被他写入《旁观录》,驷马如何追得回?"今其书不传。自杨诗看来,《旁观录》大概是《世说新语》一类体裁的书,多记当时文人言行。又有《竹斋词》1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今存80首。其长调写景,规摹柳永(如〔念奴娇〕7首),小令则杂采民间俗语、佛道禅语、玄谈、格言入词。如《醉落魄》云:"来时便有归时刻,归时便是来时迹。世间万事曾经历。只看如今,无不散筵席。"其末句为明清说部所常用(如《金瓶梅》、《珍珠衫》、《红楼梦》),知其源于宋人口头谚语。集中〔减字木兰花〕多至48首,韵脚悉同,亦可见其才情横溢。近人陈衍评其诗曰"倒戟而入作法"(见《宋诗精华录》卷三)。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