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去不还”出自唐代杨炯的《折杨柳》,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ēng rén qù bù hái,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征人去不还”全诗: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折杨柳: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中文译文:
折断杨柳枝,远离边境的旅人再也不回来。
秋天的容颜枯萎,别离的泪水损耗了红颜。
遥望断续的流星,心神飞驰向明亮的月门。
仓皇之间,杨柳枝自可供攀折,人们不知其所在。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境地带的离别情景,表达了离别带来的伤感和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写杨柳的状态和自身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远离故土的士兵和远行者的关切和思念。
诗的开篇“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描述了边境地区的遥远和艰险,征人出征后再也没有归来,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离散和分别。接着,诗人描绘了秋天杨柳的凋零,将凋翠羽与别泪相互映衬,通过自然景观展示了人事离愁的深重。
诗的后两句“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通过使用夜空中的流星和明月引出了人们思念的对象(征人或远行者),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忧思。藁砧指的是古代传递消息的木牌,诗中的藁砧不知所踪,表达了诗人对征人行踪不明的焦虑和担忧。杨柳自堪攀则表达了无论何时何地,杨柳枝都为思念之人所留意、可供寄托的情感象征。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境地区的辛酸离别和壮志未酬,展示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远行者的关怀之情,使人产生共鸣。诗人运用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表达了悲愁的主题,将人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将离别之情与自身的心绪相融合,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shé yáng liǔ
折杨柳
biān dì yáo wú jí, zhēng rén qù bù hái.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qiū róng diāo cuì yǔ, bié lèi sǔn hóng yán.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wàng duàn liú xīng yì, xīn chí míng yuè guān.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gǎo zhēn hé chǔ zài, yáng liǔ zì kān pān.
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拼音:zhēng rén qù bù hái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初唐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他于显庆六年(661)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县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其地约为今之龙游县、衢江区的一部分),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
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
《唐才子传》:杨炯,华阴人。显庆六年举神童,授校书郎。永隆二年,皇太子舍奠,表豪俊,充崇文馆学士。后为婺州盈川令。卒。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初,张说以《箴》赠盈川之行,戒其苛刻,至官,果以酷称。炯博学善文,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四才子,亦曰“四杰”,效之者风靡焉。炯尝谓:“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曰:“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耻王后,愧卢前,谦也。”有《盈川集》三十卷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