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向江开”出自唐代戎昱的《题招提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í bì xiàng jiāng kāi,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石壁向江开”全诗: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
《题招提寺》是由唐代诗人戎昱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招提寺的精舍。精舍坐落在山间的石壁旁边,面朝江水,景色非常美丽。山影映入水中,仿佛山水的美景无限延伸。鸟儿的歌声从天空传来,增添了宁静和祥和的氛围。在这个深院里,有一盏油灯,代代相传,见证着岁月的流转,院子里的长莓苔也因此茂盛生长。夕阳西下时,双林的钟声响起,清脆悠扬,向离去的客人送别。
赏析:
《题招提寺》通过对招提寺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这座景色宜人的精舍的喜爱之情。整首诗节奏流畅,行文简练,意境清幽。开头的两句“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直观地表达了精舍的美好和石壁面对江水的场景。接着以“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形容了山水环绕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诗的结尾部分“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通过描写夕阳下钟声的美妙,寄托了作者对世间万物流转不息的感慨。整首诗留下一种静谧而深沉的印象,使人心生向往。
tí zhāo tí sì
题招提寺
zhāo tí jīng shè hǎo, shí bì xiàng jiāng kāi.
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
shān yǐng shuǐ zhōng jǐn, niǎo shēng tiān shàng lái.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yī dēng chuán suì yuè, shēn yuàn cháng méi tái.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rì mù shuāng lín qìng, líng líng sòng kè huí.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
拼音:shí bì xiàng jiāng kāi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灰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戎昱(约744年一800年),荆南(荆州区)人。年轻时考进士落榜,于是纵情游览天下名城。他飘落导域,十分怀念家乡,曾作《长安秋夕》诗:“昨霄西窗梦,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又有《云梦故城秋望》:“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广德元年(763年),颜真卿将节度荆南,邀戎昱为幕宾,后因事未成行。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到荆州,戎昱与他在诸宫会见,结为挚友。
戎昱的诗歌创作,对社会矛盾有相当深刻反映。《塞下曲》6首、《苦哉行》5首、《入剑门》等都是情感真挚,充满现实主义的作品。他的诗歌反映了同情人民,忧虑国事的思想感情,传为千古名篇。《苦辛行》、《咏史》、《塞上曲》抨击玩弄权术的贵族和苟且偷安的朝臣,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艺术风格以沉郁为主,兼有雄放、哀婉、清新的特色。《唐音葵签》卷三十六称赞:“戎昱之于杜甫,尤其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