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怜童稚色凄凉”出自宋代王炎的《春日书怀》,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ì lián tóng zhì sè qī liáng,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自怜童稚色凄凉”全诗:自怜童稚色凄凉,偃伏田庐岁月长。
用拙漫令文有冢,避愁不惯醉为乡。
春来雨禁鸟乌乐,天末风回鸿雁行。
轩冕山林两无得,讳穷徒觉意苍茫。
《春日书怀》是王炎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自怜童稚色凄凉,
偃伏田庐岁月长。
用拙漫令文有冢,
避愁不惯醉为乡。
春来雨禁鸟乌乐,
天末风回鸿雁行。
轩冕山林两无得,
讳穷徒觉意苍茫。
诗意:
诗人在春日书写自己的怀抱和思念之情。他自怜童稚之时的容颜已经苍凉,长时间耕耘于农田之间。他用朴素的才情写就的文字虽然不够娴熟,但也借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为了避免忧愁,他习惯于陶醉于酒乡。春天来了,雨水却限制了鸟儿和乌鸦的欢乐,而风却将鸿雁吹回了天空的尽头。封建社会的权势和山林之间都不能给他带来满足,他感到穷困而茫然。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己的境遇和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自我境况的思考。诗人的童稚之色已逐渐消失,在农田中辛勤劳作,岁月的流转使得他感到时间的漫长。尽管文学才华尚未成熟,但他仍然用朴素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体现了他对于诗歌的热爱和追求。为了逃避忧愁,他习惯于沉浸在酒乡,这也反映了他对于世俗纷扰的嫌弃和对于自由自在的向往。春天的雨水阻碍了鸟儿和乌鸦的欢乐,风却吹起了鸿雁南飞的景象,这种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对于封建社会的权势和山林的荒凉,诗人感到无法得到满足,他的内心充满了穷困和茫然之感。整首诗词通过对于自身处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迷茫之情。
chūn rì shū huái
春日书怀
zì lián tóng zhì sè qī liáng, yǎn fú tián lú suì yuè zhǎng.
自怜童稚色凄凉,偃伏田庐岁月长。
yòng zhuō màn lìng wén yǒu zhǒng, bì chóu bù guàn zuì wèi xiāng.
用拙漫令文有冢,避愁不惯醉为乡。
chūn lái yǔ jìn niǎo wū lè, tiān mò fēng huí hóng yàn háng.
春来雨禁鸟乌乐,天末风回鸿雁行。
xuān miǎn shān lín liǎng wú de, huì qióng tú jué yì cāng máng.
轩冕山林两无得,讳穷徒觉意苍茫。
拼音:zì lián tóng zhì sè qī liáng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