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地胜冠江吴”出自宋代曾公亮的《送程给事中知越州》,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ān yīn dì shèng guān jiāng wú,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山阴地胜冠江吴”全诗:山阴地胜冠江吴,今得贤侯自禁途。
侍从暂虚青琐闼,藩宣新剖玉麟符。
移时前席辞旒扆,不日重城歌袴襦,想到蓬莱游未遍,已应归步在云衢。
《送程给事中知越州》是宋代文学家曾公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阴地胜冠江吴,
今得贤侯自禁途。
侍从暂虚青琐闼,
藩宣新剖玉麟符。
移时前席辞旒扆,
不日重城歌袴襦,
想到蓬莱游未遍,
已应归步在云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送别程给事中前往越州的情景。诗人称赞越州地形优美,山阴地位居江南之冠。如今得到有才能的程给事中自由行走,不再受禁束。诗人借此表达对程给事中的赞赏和祝福。
诗中提到了一些细节,如侍从打开青色的闩门,以及国境宣布新的任命,象征着程给事中的使命和责任。这些细节使得整首诗词更加生动。
在程给事中离开之际,移动时光,诗人离开高位辞别,不再身处官场的权力和仪式之中。他不久将重返城市,穿着平常的袴襦衣服歌唱,表达了返璞归真的愿望。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曾游览过的蓬莱仙境的向往,然而他已经应该回到云衢之中,踏上归程。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程给事中的欣赏和送别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返璞归真、回归平凡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景物和细节的变化,诗人展示了人生的转折和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sòng chéng jǐ shì zhōng zhī yuè zhōu
送程给事中知越州
shān yīn dì shèng guān jiāng wú, jīn dé xián hóu zì jìn tú.
山阴地胜冠江吴,今得贤侯自禁途。
shì cóng zàn xū qīng suǒ tà, fān xuān xīn pōu yù lín fú.
侍从暂虚青琐闼,藩宣新剖玉麟符。
yí shí qián xí cí liú yǐ, bù rì zhòng chéng gē kù rú,
移时前席辞旒扆,不日重城歌袴襦,
xiǎng dào péng lái yóu wèi biàn, yǐ yīng guī bù zài yún qú.
想到蓬莱游未遍,已应归步在云衢。
拼音:shān yīn dì shèng guān jiāng wú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曾公亮(998年-1078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曾公亮于宋咸平二年出身于名宦世家,泉州人,宅在三朝铺,楚国公刑部郎中曾会次子。公亮少时很有抱负,且器度不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乾兴元年(1022年)受命奉表晋京祝贺仁宗登基。仁宗授予大理评事。公亮立志从正途登官,不愿斜封,未赴调。
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授越州会稽知县。六年(1028年)他治理镜湖,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苦。数年后,晋升入京,任国子监直讲,后改作诸王府侍讲。不久,升任集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知制诰兼史馆修撰。
庆历八年(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条陈六事,都是针对当时积弊所发的改革建议。由于政绩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皇祐三年(1051年)升翰林学士;嘉祐元年 (1056年)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宰相韩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曾公亮支持过王安石变法,引起了杨绘、滕甫等保守派的不满。宋神宗问曾公亮,王安石闻名先朝,屡召不至,是真有病吗,还是有所要托呢?曾公亮回答:“王安石确是辅相之才,必不欺罔!”宋神宗乃下诏任王安石为翰林学士。
熙宁四年(1071年)起判永兴军。元丰元年(1078年),公亮逝世,神宗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谥“宣靖”,神宗曾赞扬说,“公亮谨畏周密,内外无间言,受遗辅政,有始有卒,可方汉张安世。”葬于河南新郑县,墓址在今河南新郑市八千乡辛庄村南一华里处,其墓冢与“重修曾坟寺碑”尚存。墓碑为宋神宗亲笔:“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被列为功臣,绘像张挂于昭勋崇德阁。《宋史·曾公亮传》和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都赞美他“所至举职,皆有能名。”
曾公亮的父亲当过刑部郎中,曾公亮自己的儿子曾孝宽又当上右丞相,到了南宋又有曾怀、曾从龙等人位极人臣,一家子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状元,人称“曾半朝”或“一门四相”。
北宋曾公亮一生居官,致力于革弊兴利,为富国强兵奋斗。天圣年间,西夏叛宋,朝议兴兵讨伐,皇上拿不定主意。曾公亮上奏《征怀书》,书中奏说,治天下之根本,当采取先怀柔后征伐的策略,否则,师出无功,敌寇益炽而累军。仁宗采用怀柔政策,西夏率服。庆历年间,曾公亮针对时弊提出“择将帅”以加强武备的主张。他认为:择将之道,唯审其才之可用,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他认为造成将不称职的原因,并非世无将才,而是选之不得其要,或用人不能尽其才。他建议选将必先试其才,所试有效,方给显官厚禄以重其任,然后委其命而勿制约,用其策而无怀疑。同时他又提出裁减冗兵的方案,以减轻国家财政支出。针对北宋吏治混乱之弊,他提出废除“磨勘法”,对各级官的任用和升迁采取考课督察的办法,即“三考有善政者,则升其官资,两任有善改者,则升其任使,无成绩者则罢黜。”
曾公亮对邻国的无端生衅,总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英宗时候,契丹贺正使在馆,朝廷按例赐宴紫宸殿。当时英宗有疾不愈,命宰臣曾公亮就馆宴之。契丹使者认为这样是破坏惯例,有失他们的尊严,因此不愿即席。曾公亮毫不客气地说:“赐宴不赴,是对君命的不诚!人主不愈,要求其必亲临,居心何在?”使者听了这入情入理的话,无言可答,只好乖乖就席。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契丹遣使萧禧来言:“代北对境有侵地,请遣使来共同分画。”神宗皇帝得报,即以手诏赐韩琦、文彦博、曾公亮。手诏言,朝廷与北虏通好已将八十年,近岁以来,生事愈多,代北之地,素无定封,设造衅端,妄来理辩……曾公亮在给神宗的疏奏中说道:“乞选将帅,整兵以待敌。”准备随时给挑衅者以迎头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