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客来庭树鸣寒鹊”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客来庭树鸣寒鹊”出自宋代苏洵的《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kè lái tíng shù míng hán què,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客来庭树鸣寒鹊”全诗

《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

客来庭树鸣寒鹊

栽松成径百余尺,隔径开堂似两家。
厌事共邀终日饮,渴春先赏未开花。
客来庭树鸣寒鹊,酒入肌肤忆冷蛇。
衰病不胜杯酒困,醉归倾倒欲乘车


赏析


《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是苏洵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栽松成径百余尺,
隔径开堂似两家。
厌事共邀终日饮,
渴春先赏未开花。

客来庭树鸣寒鹊,
酒入肌肤忆冷蛇。
衰病不胜杯酒困,
醉归倾倒欲乘车。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洵与他的朋友缙叔游仲容在西园游玩的情景。首先,诗中提到他们种植的松树已经长成了一条百余尺长的小径,小径两旁的园堂好像是隔开了两家人的住所,给人一种舒适和隐秘的感觉。他们对琐事感到厌烦,相约一起整日饮酒,享受欢乐时光。尽管春天还未到来,花朵还未开放,但他们已经渴望着春天的美景。

在客人来访时,庭院中的树上响起了寒鹊的叫声,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寒意。酒入肌肤时,他们回忆起冷蛇的滋味,这可能是指他们品尝了一种冰冷的酒。然而,诗人衰病缠身,无法承受过多的酒,喝了之后感到困倦。尽管他们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却仍然希望能够坐上马车,享受更多的欢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苏洵与朋友游园饮酒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在闲暇时刻追求快乐和自由的心境。诗中的景物描绘简练而具象,通过松树、园堂和庭院中的鸣寒鹊等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游园的场景。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病痛和对酒的渴望,表达了对逸乐和快乐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整首诗没有过多华丽的修辞和雄浑的气势,而是以平实的语言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通过对松树、酒、寒鹊等元素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他通过对欢乐和疾病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矛盾和无常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节奏流畅,给人以愉悦和深思。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洵豁达自在、享受人生的态度,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们追求逸乐和自由的精神追求。它在描绘细节的同时,也蕴含了人生哲理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帮助分析的诗句是《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中的一部分,以下是诗句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栽松成径百余尺,
隔径开堂似两家。
厌事共邀终日饮,
渴春先赏未开花。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洵与他的朋友缙叔游仲容在西园游玩的情景。诗中提到他们种植的松树已经长成了一条百余尺长的小径,小径两旁的园堂好像是隔开了两家人的住所,给人一种舒适和隐秘的感觉。他们对琐事感到厌烦,相约一起整日饮酒,享受欢乐时光。尽管春天还未到来,花朵还未开放,但他们已经渴望着春天的美景。

赏析:
这四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苏洵与朋友游园饮酒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在闲暇时刻追求快乐和自由的心境。

首先,诗人描述了种植的松树成为了一条百余尺长的小径。这里的松树象征着坚韧和永恒,而成为径路的松树则给人一种通达和开放的感觉。

接着,诗人提到小径两旁的园堂,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空间,仿佛是隔开了两个家庭的居住地。这种隔离和私密感给人一种安逸和宁静的氛围。

然后,诗人表达了对琐事的厌倦,他们约定了整日饮酒,共同享受快乐的时光。这里的饮酒象征着放松和释放,是他们逃避烦恼和压力的方式,追求内心的慰藉和满足。

最后,诗人渴望着春天的到来,尽管花朵还未开放,但他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这里的渴望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期待,即使现实尚未实现,内心已经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整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了游园饮酒的情景,展现了诗人追求快乐和自由的心态。诗人以松树、园堂和春天的美景等元素来烘托整个场景,通过对内心感受的描绘,传达了对琐事的厌倦、对快乐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这首诗词简洁而意味深长,给人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客来庭树鸣寒鹊”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ì yùn hé jìn shū yóu zhòng róng xī yuán èr shǒu
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

zāi sōng chéng jìng bǎi yú chǐ, gé jìng kāi táng shì liǎng jiā.
栽松成径百余尺,隔径开堂似两家。
yàn shì gòng yāo zhōng rì yǐn, kě chūn xiān shǎng wèi kāi huā.
厌事共邀终日饮,渴春先赏未开花。
kè lái tíng shù míng hán què, jiǔ rù jī fū yì lěng shé.
客来庭树鸣寒鹊,酒入肌肤忆冷蛇。
shuāi bìng bù shèng bēi jiǔ kùn, zuì guī qīng dǎo yù chéng chē
衰病不胜杯酒困,醉归倾倒欲乘车

“客来庭树鸣寒鹊”平仄韵脚


拼音:kè lái tíng shù míng hán què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药

作者简介


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作者介绍


苏洵的生平

大事年表
  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事佛奉道
  苏洵生活于佛、道发展兴盛的北宋前期,受时代潮流及出生环境的影响,苏洵也有一些佛、道观念。苏洵信奉佛道,其外在表现是游道观佛寺,交道士僧人,舍心爱之物为死去的亲人祈冥福等;其内在表现则体现了其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之中,苏洵的文学创作过程论受启于《庄子》,他的文学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话传奇,灵验故事,宫观胜境等,其政治思想从渊源、重要观点到语言文字无不留下道家的痕迹。苏洵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较少见,受道家道教的影响却十分明显。
  苏轼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一诗中写道:“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聘释迦文。”说的是苏轼苏辙兄弟庆历年间在家以父为师时的事情,可见苏洵对道释经籍是有所研读的,不仅如此,还让儿子也一起读。苏轼曾提到双亲笃信佛教:“昔予先君文安主薄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此,而志则无尽。”至于对道教的信仰,苏洵自己有记载:“洵尝于天圣庚午(即1030年)重九日玉局观无碍子肆中见一画像,笔法清奇。云乃张仙也,有祷必应。因解玉环易之。”苏洵十九岁娶眉山大户程氏之女为妻,到二十三岁(即天圣庚午)还未有子嗣,因此在游成都玉局观见到被称为以祈嗣的张仙画像,就购置回家。祈曰:“某等不德所召,艰于嗣息,堇皈遗教,瞻奉尊彦。夫妇行四拜礼,诣香案上香,献酒。读祝再四拜。”苏洵的佛道信奉主要体现在游览佛道的名胜古迹,接交道士、僧人。
  苏洵少不喜学,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
  苏洵游过的道释名胜古迹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观、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虔州的天竺寺、丰都的仙都观等。
  苏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时期,其《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诗中云:“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
  庆历年间,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不中,便南游嵩洛庐山,在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和西林寺,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交游月余。《忆山送人》诗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游历的情形:“次入二林寺,遂获高僧言。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逾月不厌倦,岩谷行欲殚。”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并“获高僧言”这件事,苏轼、苏辙都有记载。苏辙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元丰五年以谴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讷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讷之化去已十一年。”从庐山下来,苏洵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赣州),在虔州,苏洵结识了当地隐士钟子翼兄弟,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马祖岩和天竺寺。大概在皇祐初年,苏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访了隐士张俞,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少愚,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张俞的事迹在王称的《东都事略》中有传,“张俞,字少愚,少嗜书,好为诗,……俞为人不妄忧喜,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趣的原因,苏洵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嘉祐初,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嘉祐四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苏洵的介绍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1056年(仁宗嘉祐元年),领苏轼、苏辙去汴京,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宋嘉祐三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嘉祐五年,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苏洵即去世,朝廷追赠苏洵为光禄寺丞。

苏洵的纪念设施

墓地
  苏洵墓,别名苏坟山,位于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西。为苏洵及夫人程氏、苏轼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始建于宋代,清嘉庆年间进行过大修。欧阳修《苏洵墓志铭》中有“苏君,讳洵,字明允……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早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洵为葬亡妻程氏,便在武阳县(属眉州)东北安镇乡可龙里的“老翁井”侧面,距“老翁井”仅十余步的地方寻得墓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的前妻王弗病逝于京师,1066年苏洵亦病逝于京城。苏轼、苏辙扶柩归蜀,将苏洵、王弗葬于此。苏轼《亡妻墓志铭》载:“(王弗)葬于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86亩。三苏祠既保持了苏氏故居的风貌,又体现了祠园建筑的古朴幽深。祠内供奉陈列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除此而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旅游接待中心等,面积新增20余亩,总面积共计约104亩。生平陈列展厅面积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约3000多平方米。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苏洵的评价

  除了在家庭教育上称得上是天下父亲的典范,在自学成材上,苏洵也是后人的楷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苏洵是幸运的,创造了中国第一文人家庭的奇迹。

苏洵的成就

文学成就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还强调打速决战、突击取胜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等战略战术原则。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谱学贡献
  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用表格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其谱例以五世为表,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