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爱笋从嗔不出山”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爱笋从嗔不出山”出自宋代李弥逊的《次韵林仲和筠庄》,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ài sǔn cóng chēn bù chū shā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爱笋从嗔不出山”全诗

《次韵林仲和筠庄》

爱笋从嗔不出山

爱笋从嗔不出山,看成修影泛微澜。
此君臭味唯风月,底事须除数百竿。


赏析


《次韵林仲和筠庄》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爱笋从嗔不出山,
看成修影泛微澜。
此君臭味唯风月,
底事须除数百竿。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对于竹笋的深深喜爱和追求。诗人认为,竹笋宛如害羞的美女,躲在山中不肯自愿出山,只有在微风轻拂下才会露出修长的身影,为人们带来无限美好。尽管竹笋带有一些独特的气味,但在诗人眼中,这种气味只是与风月相比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因此,为了品尝到美味的竹笋,诗人愿意不辞辛劳地去寻找并清除那些遮挡竹笋生长的百余根竹竿。

赏析:
这首诗词以竹笋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竹笋的热爱之情。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竹笋比喻为美丽的女子,使得整首诗词充满了浪漫和诗意。诗人用"修影泛微澜"的形象描绘竹笋在微风中摇曳的样子,生动地展示了竹笋的柔美和娇羞。诗人在描述竹笋的味道时,以"臭味"一词表达了竹笋特有的气味,但通过与"风月"相对比,强调了竹笋的美味在整体上的微不足道。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品尝竹笋的热情,愿意付出努力去除掉阻碍竹笋生长的竹竿,体现了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竹笋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人以细腻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将竹笋的形象与风月、美女相联系,营造出一种唯美、浪漫的氛围。这首诗词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竹笋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品味和追求。

“爱笋从嗔不出山”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ì yùn lín zhòng hé yún zhuāng
次韵林仲和筠庄

ài sǔn cóng chēn bù chū shān, kàn chéng xiū yǐng fàn wēi lán.
爱笋从嗔不出山,看成修影泛微澜。
cǐ jūn chòu wèi wéi fēng yuè, dǐ shì xū chú shù bǎi gān.
此君臭味唯风月,底事须除数百竿。

“爱笋从嗔不出山”平仄韵脚


拼音:ài sǔn cóng chēn bù chū shān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作者简介


李弥逊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作者介绍


李弥逊的著述名录

  李弥逊和李纲是好朋友,政治主张相同,诗歌酬答也很多。钱钟书认为他的诗不受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命意造句都新鲜轻巧,在当时可算独来独往。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的生平

  李弥逊,约生于宋神宗元丰中,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年约七十二岁左右。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1114)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1125),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1126),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高宗建炎元年(1127),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1132),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