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行行即前路”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行行即前路”出自唐代元稹的《玉泉道中作》,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íng xíng jí qián lù,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

“行行即前路”全诗

《玉泉道中作》

行行即前路

楚俗物候晚,孟冬才有霜。
早农半华实,夕水含风凉。
遐想云外寺,峰峦渺相望。
松门接官路,泉脉连僧房。
微露上弦月,暗焚初夜香。
谷深烟壒净,山虚钟磬长。
念此清境远,复忧尘事妨。
行行即前路,勿滞分寸光。


赏析


玉泉道中作

楚俗物候晚,孟冬才有霜。
早农半华实,夕水含风凉。
遐想云外寺,峰峦渺相望。
松门接官路,泉脉连僧房。
微露上弦月,暗焚初夜香。
谷深烟壑净,山虚钟磬长。
念此清境远,复忧尘事妨。
行行即前路,勿滞分寸光。

中文译文:

在玉泉道中作

楚地的乡间风物渐渐迟,才到了孟冬才有霜。
早农作物已经半籽实,夕阳下的水面带着清凉的风。
回想起远离尘世的寺庙,山峦渺茫,云雾遥遥相望。
松门即是通往官道,泉水脉络连结着僧房。
微露中氤氲的上弦月,夜晚初燃起的暗香。
深谷里烟气和溪壑清晰无尘,山上钟声长长地回荡。
怀念这清幽的境地遥远,却又担心尘世事务的干扰。
前路继续行进,不被分寸的光景所滞留。

诗意和赏析:

元稹的《玉泉道中作》描绘了一个冬天的景色,以及作者在这个景色中所引发的联想和情感。

诗的前两句“楚俗物候晚,孟冬才有霜”,舒展地描绘了冬季的到来,楚地的物候变化较晚,孟冬时才开始有霜,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季节的过渡。

诗中还描写了早农作物已经半籽实的景象,夕阳下的水面带来清凉的风,给人以冬日的凉意。

接下来的几句诗,作者通过描述山峦、寺庙、松门和泉水等景物,创造出一个幽静的境地。山峦远远相望,松门是通往官道的门户,泉脉连接着僧房。这些景物将读者带入一个极富禅意的场景,令人心生向往和思索。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微露中的上弦月和夜晚初燃的暗香,以及山上钟声的回荡。这些细节再次强调了深山的宁静和寂寥,以及作者在这景色中的沉思和忧虑。他在这清境远离尘俗之际,仍然对尘世中的琐事感到忧虑。

最后一句“前路继续行进,不被分寸的光景所滞留”,表达了作者的决心,表示要继续前行,不被琐碎的事物所困扰。

整首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通过独特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给人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于禅境的向往。

“行行即前路”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ù quán dào zhōng zuò
玉泉道中作

chǔ sú wù hòu wǎn, mèng dōng cái yǒu shuāng.
楚俗物候晚,孟冬才有霜。
zǎo nóng bàn huá shí, xī shuǐ hán fēng liáng.
早农半华实,夕水含风凉。
xiá xiǎng yún wài sì, fēng luán miǎo xiāng wàng.
遐想云外寺,峰峦渺相望。
sōng mén jiē guān lù, quán mài lián sēng fáng.
松门接官路,泉脉连僧房。
wēi lù shàng xián yuè, àn fén chū yè xiāng.
微露上弦月,暗焚初夜香。
gǔ shēn yān ài jìng, shān xū zhōng qìng zhǎng.
谷深烟壒净,山虚钟磬长。
niàn cǐ qīng jìng yuǎn, fù yōu chén shì fáng.
念此清境远,复忧尘事妨。
xíng xíng jí qián lù, wù zhì fēn cùn guāng.
行行即前路,勿滞分寸光。

“行行即前路”平仄韵脚


拼音:xíng xíng jí qián lù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作者简介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作者介绍


元稹的情感世界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

元稹的生平

  元稹(zhěn)字微之,又字威明,唐代诗人。8岁丧父,母郑贤能文,亲授书传。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元稹登平判科(旧称元稹登书判拔萃科,有误)[2],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为时论所非。长庆元年(821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创作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